经济管理

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21-06-21 阅读:1755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高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推进的单一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究其本因,关键在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重“化物”轻“化人”导致了人们难以与新城市真正有机融合。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宗旨。新城市提供的物质条件可供人们生存,却让他们难以享受美好生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间无序开发,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开发之量、轻城市发展之质;“市民化”进程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文化发展滞后导致人群“空心病”现象,城乡建设缺乏文化特色阻碍了乡土文脉之“根”;城市与乡村间不平衡发展阻碍人民共同富裕,“每个人”都能公平享受现代化发展繁荣成果的目标有待进一步推进。

  因此,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再是单一提高城镇化率和扩张城镇规模。这些都只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手段,“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城乡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还在于城乡资源整合机制的不健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目标。可见,要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仅解决某个经济问题、道德问题或者环境问题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问题的源头本就是多方面的。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优化城乡布局,统筹规划指导。中国乡村很少呈“同晶型”结构,因此城镇化绝不能“一刀切”,应当根据中央政府统筹规划、战略安排和制度安排,根据不同的乡村类型分类指导。乡村可根据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式划分为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型、高效农业型、休闲农业型、城郊游憩型、文旅资源型等。应当因地制宜做好城乡布局,统筹好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资源、教育资源、商业资源的分配和发展,保障城乡功能相互契合、相互促进、有序发展,形成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的良性互动。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舒适度和宜居度。

  政府财政引导,社会资本主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不可否认,市场的逐利机制往往会忽略贫困地区的民生福祉。特别是在偏远的中西部和乡村等区域,待开发自然资源丰富,急需前期投入大量的公共交通成本。民间资本无法承担固定资本难以快速回收利润的风险,只能依靠政府财政的先期投入。“要想富,先修路”,政府财政对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前期大量投入,一开始表现为“沉没资本”,但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已逐渐显现出其红利。交通一旦畅通,社会资本就会涌入,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市场规模形成后,原有发展模式可逐渐转变为市场主导模式。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特色文化。不同地区往往拥有各自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为区域差异性。当下的古镇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存在着千城一面、风格雷同、商业气息浓重等断裂化改建的情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往往以古代建筑为依托,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居民区和地方特色民俗。此外,乡村古镇化只是一种“断裂式”的创新,不仅破坏了乡村自然风貌特色,还过度消费了乡风民俗。城市与乡村虽然各有其内在秩序,但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应当是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的。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自然资源和社会历史资源丰富,新型城镇化应当体现社会形态多样化,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提倡以人为本,共建共治共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以人为本绝不是“以个人为本”,而应当是以人民为本。人民是群体概念,这个群体不是抽象的人民,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民。以人为本内含着对现实群体每个个体价值的尊重和肯定。例如,如果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失去了身份认同感,这样的人群在城市中就无法获得归属感,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第二,以人为本绝不是迎合个体的所有需求,而是科学的、合理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人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应当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其次,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资源可以为人民享用,但这种享有应当是有序的,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第三,以人为本绝不是社会对人民的单向度服务,人民群众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中来。只有社会服务群众,群众回馈社会、治理社会,才能让社会发展的繁荣果实真正惠及每个人。

  推动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传统城市化更注重城镇化的外观和资源集聚增殖的效率,然而这种城市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其发展不可持续。因此,不仅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进绿色发展、低碳生活,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等,更要推动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建设,将高科技融入城镇生活中,推动产城融合,使人们真正获得宜居的环境。

  综上,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当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应当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总结推广经验,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乡村伦理研究”(15ZDB01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空间正义问题研究”(19CZX06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