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问题研究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3-10-12 阅读:387835

王云凤

 

【摘要】生态工业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伴随着呼包鄂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工业系统的构建成为综合解决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面对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构建必将成为提升呼包鄂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呼包鄂地区   生态工业   系统

一、生态工业基本内涵

所谓生态工业,是指合理地、充分地、节约地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是工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它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体系,其中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或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系统的构建,旨在强调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通过加强科学规划指导,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系统化、集成化、高效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走上了一个快车道,每年以年均18%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地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已成为全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都曾创下20%以上的增幅,被冠以“金三角”之称。截止到2009年底,三市合计生产总值5912.8亿元,占内蒙古自治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42.1%、2003年的48.5%、200653.2%,提高到2009年的65.7% 。财政收入方面,呼包鄂三市财政收入分别为201 亿元、 244.2 亿元和365.8 亿元,位居全区前三名,三市财政总收入810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40%上升到58.78%。呼包鄂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397 元、 23089 元和22545 元,三市合计人均22677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43倍,三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802 元、 7826 元和 7800 元,三市合计人均7809.3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6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以及全国各大区域城市圈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从科学的视角审视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的竞争力,需要以生态工业系统构建为载体,全力打造呼包鄂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新的起点上,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有赖于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强力支撑

区域经济学认为,各个国家(地区)以其相对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经济条件(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等)来选择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国家(地区)产业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的实力根植于该国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表现,国家的竞争优势也正是该国许多产业发展的综合表现。”1由此,地区竞争的本质是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 当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有34个国家驰名商标,在工业生产里面有30多项工业设备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电力、煤炭、钢铁、铝业等企业都是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分量的企业,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新能源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这些支柱企业占据了GDP的大部分份额。这标志着内蒙古已经处于一个能源重化工时代,对能源、对原材料的需求高度旺盛。与此同时,由于粗放经营造成的资源低效率使用以及由于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问题不容回避,增强可持续发展竞争能力提上日程。立足呼包鄂地区产业发展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通过追求物质与能量利用的最优化,实现工业的零污染或少污染,营造产业竞争优势,是实现自治区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持续提升的现实选择,对于进一步优化自治区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将发挥示范作用。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为呼包鄂地区构建生态工业大系统指明了方向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内蒙古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以发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大开放引进力度,推进产业集中集聚,促使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今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中央将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其中,为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制定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秉承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强调指出,要从国家战略规划角度,将该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呼包银、呼包鄂榆发展的大格局中,在区域内发挥呼包鄂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变过于分散的局面,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园区向沿黄河和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这就为自治区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呼包鄂地区构建生态工业大系统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此,以“富民强区并重”战略为指导,秉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是应对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的有效举措。

(三)城市圈经济发展趋势为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大发展,区域间、城市间的联合与协作成为一种必然,并且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发展。当前,在我国,除了发展较早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城市区域、京津冀经济区外,近年来,在中原(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西北(兰州都市圈、乌昌城乡一体化)、西南(成渝双中心城市群、成都都市圈、南桂昆城市群)、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先后又出现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城市区域协作发展模式,均体现出了产业集群发展导向城市间协作发展的特征。

近年来,自治区每年一度的呼包鄂经济工作会议为推进呼包鄂地区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呼包鄂地区联合与协作发展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容回避。面对城市圈经济合作发展与地区间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基本趋势,必须在呼包鄂地区联合与协作发展方面有所突破,有所作为。通过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加强呼、包、鄂三市的产业互动合作,有意识地错位发展,充分发挥产业互补效应,集聚合力攻关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呼、包、鄂经济区域特色的若干核心产业,避免区域内部“自相残杀”式的竞争,这对于打造呼、包、鄂“金三角”品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为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提供了基本经验

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探讨和实践。中国生态工业园起步较晚,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在广西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此后,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内蒙古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新疆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纸业)示范园区等陆续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内各单元间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减少有害气体、工业废水排放,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已经成为解决我国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为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提供了基本经验。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我国已颁布了与发展生态工业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将更加有利于规范推进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建设。

三、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基本思路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立足呼包鄂区域比较优势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建设重点优化项目,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龙头企业为主体,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工业共生网络,打造呼包鄂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站在呼包鄂“金三角”增长极的高度规划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按照增长级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特色产业即“增长极”的带动。[2]P181因此,本着呼、包、鄂三市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目标定位,围绕煤炭、化工、电力、冶金、稀土、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进行高起点规划,要明确相关产业的最低经济规模和清洁生产技术标准。这样,有利于在呼、包、鄂地区形成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为呼包鄂地区构建生态工业大系统创造条件。

其次,对于列入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本着增强三地间产业关联度的要求,加强要素的整合和产业融合。依托呼、包、鄂地区数千亿吨远景储量的煤炭、世界级的天然气整装气田、储量居世界前列的稀土等王牌资源以及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藏,通过实施项目联合引进机制,建立规范、便利的投资机制和招商网络,引导投资者根据资源禀赋及产业特色在三市分设不同职能的分公司,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大三市的钢铁、电力、煤炭等主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促进三市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与协作配套,提高呼包鄂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和重点产品的附加价值。

再次,树立“大服务”理念,构建呼包鄂地区资源信息交互平台。涉及到废弃物、各种副产品、原料投入、产品输出等数据信息,充分挖掘服务半径,强化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为企业找寻合作对象提供信息参考,为政府促进生态工业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在企业内部,倡导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企业之间,以产业链条延伸为依托,搭建呼包鄂地区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产业之间的物资输入与输出信息交互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形成能源链接的合作格局,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产业层面,建立生态产业园区,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达到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在呼包鄂地区层面,建立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及资源化产业,闭合生态工业网络,实现呼包鄂地区资源能量长期稳定的综合梯级利用。

第四,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生态工业的技术支撑;在呼包鄂地区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下,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以技术创新、技术服务为载体的互动式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促使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迅速向产品转化,缩短转化周期和提高转化率,增强企业的内生增长能力;大力支持生态工业技术研究和开发,依托呼包鄂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组建生态工业技术研发中心,努力突破制约生态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路径思考

(一)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生态工业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是无条件的,只有把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和企业组织按一定的规模有机地联系起来,搭建起合作平台,才能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生态工业大系统的构建,必须立足呼包鄂地区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技术选择。为此,要从发展规划入手,科学设计,稳步推进。从制定“十二五”规划开始,在研究制定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要把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构建放在重要位置,尽快推动国土综合规划工作,特别要针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做好空间规划;围绕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建立生态产业链的目标,政府部门在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中,要认真做好规划,并有计划地选择条件较好的企业或产业进行尝试,形成环形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专线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为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进行科学指导。

()加强政策引导与法律规范

以激活工业经济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系统发展的价格、补贴及税费政策,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呼包鄂生态工业系统的发展制度,包括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等,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工业系统发展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等,形成推动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系统发展的持久动力机制。此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能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建立生态工业系统中的权责关系,且效果显著。鉴于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淡漠。因此,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有利于提高企业守法的意识,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与此同时,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为构建呼包鄂生态工业大系统提供保障。

(三)积极构建呼包鄂地区工作协调机制

首先,要创新协调整合发展机制。必须重视构建呼包鄂地区公共资源统一配置机制,以便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公共资源;重视构建呼包鄂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协调市际间的交通运输、通讯信息、能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和环境保护,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构建呼包鄂地区投融资管理机制、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信用制度网络机制等,努力提高区域资金利用效率,培育良好的信用关系网络。其次,加快呼包鄂地区市场一体化步伐。联手共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来推动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系统化发展;构建产权交易共同市场,通过资产纽带连接实现企业之间、城市之间的资产重组;通过组建具有股份合作制形式的区域性实业公司,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再次,调整和完善现行的政策体系,努力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着力制定、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区域政策体系,在呼包鄂地区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制度建设方面加强行政协调,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商务成本。

(四)重视大企业的枢纽作用,抓好示范,做好宣传

以大企业为主导的纵向产业链条一体化协作分工体系的建设,能使区域内中小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相对固定地融入到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链条中,成为大企业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中小企业而言,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于某一特定细分市场或产品,强化专业生产能力,有助于培植核心竞争力。而大企业能够按照产品价值链,选定核心环节做大规模,并通过与中小企业转包合作,把专门专有技术注入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层次。从而,在生态工业系统构建中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以产业链延伸进行专业分工合作的网络组织系统,最终有助于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为此,构建呼包鄂地区生态工业大系统过程中,积极推进重点大企业典型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建设经验,广泛宣传。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站、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等手段,宣传普及生态工业系统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及其有最新动态,引导企业把生态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的内部激励系统中,在企业的领导层中逐步树立生态工业的新概念、新思维。

(五)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制度创新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对于加快生态工业大系统构建、完成低成本扩张、实现社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强化呼包鄂三市间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构建联动服务机制。特别是对于构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打破地区、身份界限,不受计划限制,通畅渠道。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全面梳理归并已发布的有关人才政策,实现呼、包、鄂各地的优惠政策向呼、包、鄂地区层面和构建生态工业大系统层面优惠政策的扩展。建立联系掌握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渠道,包括建立呼包鄂籍域外人才信息库;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行业渠道联系掌握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加大同发达地区在留学归国人才领域的战略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同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此外,在生态工业系统相关领域积极建立推广首席专家制度,努力探索实施特殊津贴制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人才对构建生态工业大系统的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532.

[2]赵伟.城市经济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81.

[3]李世华,高南扣.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4]秦玉文.对我国当前城镇集群式发展态势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0602.

[5]郭理桥.模型系统优化低碳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J].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10(03).

[6]王磊.基于集聚视角的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10(07).

 

作者单位:中共包头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