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

聚力乡风文明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8-07-18 阅读:51405

 

张秀梅

  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发源于乡土、潜藏于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优秀的家风村风等,还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生产生活质量,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显示了乡村振兴对于国家总体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还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对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要求,其中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保障。

  总结经验 注重特色

  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乡风文明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进而促进产业兴旺。其次,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再次,乡风文明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成效体现。最后,乡风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

  乡风文明,通俗地讲就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形成,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接受、仿效、传播和流行。乡风文明体现了乡村居民对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追求。新时代的乡风文明也有着新的时代内涵,既传承了家庭和睦、邻里守望、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也融入了“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文明乡风建设的新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反映。

  我国历来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乡村扫除文盲、解放妇女等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实施,乡村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使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精神文明和乡村风貌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为改革开放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评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和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举措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体现出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层基础。

  在各个历史阶段,各地都形成了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从功能上来说,民俗文化就是一个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反映,也对本地区的人民形成行为约束和基本规范。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弘扬传统美德尤其是家庭美德,开展以孝道文化等为代表的文明家庭、模范先进评比等,通过家训、家风传承弘扬等代代传承。以家庭文明为基础,夯实文明建设的根基。三是培育各具特色的乡风民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心,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培育具备创新意识和致富本领的新一代农民,促使他们转变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主体。

  乡风文明建设要注重其内涵实质、结合地方特色推动落实,各地也在形式创新、阵地巩固上走出各自特色。如浙江省开展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乡间村里构筑起建设乡风文明、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的阵地,在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如模范评比、道德讲堂、家训传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保护传承了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也通过法律讲堂、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推动了城乡文化间的交流。

  充分利用资源 把握原则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从包括浙江在内的各地建设经验来看,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更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应着重运用好各种资源、把握好几个原则。

  乡风文明建设要运用好要素资源。一是健全投入资金保障制度,综合包括转移支付在内的各类手段,保障财政优先供给、金融服务下沉、社会多元聚力,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先完成农村地权、林权、宅基地和房屋财产权等确权工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理清权属,进一步加强运用绿色资源、创新意识拉动投资,结合区域文化资源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做好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三是打通城乡人才双向对流通道,建立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城市投资者在农村的各项权益,并培育和带动包括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在内的农村内生人才,形成人才储备。

  乡风文明建设要运用好时代资源。一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入手的层面将乡村文化建设设计规划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到多规合一的规划中,提炼出象征村庄乡风文明的文化标识和意涵。二是在创新改革的大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既要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方法,也要创新文化的内容,提升表达能力。如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的提炼上,用现代方式去重新提炼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美的部分,这既是对乡村文化的梳理过程,也是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三是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深挖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文化故事、哲学思想、典章文稿等都是乡风文明的内在宝藏。四是在“两山理论”大发展的背景下,把自然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融合在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评选,对好家庭、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公开表彰,带动培育崇德向善、争做好人的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建设要运用好乡贤资源。一是在职或退休干部等,发挥好他们在促进乡村招商引资、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作用。二是经济能人,运用好他们改善乡村面貌和村民生活的良好愿望和商业经验及渠道资源,还要运用好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来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村民更多参与公共事务。三是文化名人,运用好他们的文化影响力和表现力,为乡村的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承、讲好新时代故事、带动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等作出贡献。四是大学生村官,运用好他们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对接、交流、融合,以帮助村民接受新生事物、改变观念、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等。

  乡风文明建设要把握好切合实际的原则。要避免简单照搬、复制,千村一面并不是真正的乡风文明。要从区域和地域情况、社会人文情况、发展阶段情况等具体实际出发,在具体工作开展上从地方特色出发,因地施策、因人施策,重视乡村内生文明资源,激发乡村主体活力。

  把握好有效推进的原则。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具体的工作指标。乡风文明也有时效限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党委和政府作为建设的推动主体,在制定规划计划时必须明确推进乡风文明工作建设的具体考核指标和责任追踪,以形成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同时,也应时刻牢记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民性,坚持我们党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路线,党和政府引领带动进而激发起群众的主体活力才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径。

  把握好注重借鉴学习的原则。借鉴学习,就是在乡风文明建设进程中,要注重向外学习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同时也避免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再对照自身区域情况、社会人文情况,总结出适合自身建设发展乡风文明的路子。通过交流、学习,地区之间形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机制,同时也有监督工作开展、发现不足的“照镜子”机制。在经验总结、交流中,也能够依据建设效果、学习体会来评比先进村社、先进乡镇和城乡交流先进典型。

    综上所述,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的力量。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发源于乡土、潜藏于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优秀的家风村风等,还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生产生活质量,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3日第7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落秩序研究”(14CS010)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乡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