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恒
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在社会治理领域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国家层面治理观念的进一步提升,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治理新形态指明了根本方向。如何着眼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仗,精准设计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与方法,需要从社会秩序的生活本质出发,做出深入思考。
社会治理新格局强调共享思维
共建共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步相对晚、底子薄,长期以来,发展战略的实践着力点更加突出“共建”。相应地,创新社会管理虽然引进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在实践中更加强调个体对整体秩序的共同责任。重共建而轻共享,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一方面,国家治理策略从“共建带共享”转向“共享领共建”,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当前,经济新常态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发展动力转换困难,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潜藏着一些社会风险,使“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的治理思路遭遇到新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就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切实把共享发展理念从思想上落到现实中,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稳步实现各方面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公平分享,构筑人民生活与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为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内需拉动力、创新驱动力。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求国家治理重心从解决人民生存问题转向实现人民权益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抓紧弥补民生问题的短板是一项紧迫任务。随着人民普遍摆脱生存问题的羁绊,其社会需求也将全面升级。财产安全、机会均等、价值实现,这些更高层级的权利性需求将普遍凸显,并对未来的国家治理能力形成重大考验。因此,全面小康社会绝不只是经济上的全民小康,而应是全民的全面小康。实现全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推进共建与共享的相互协调,理应成为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治理的根本指向。
社会秩序是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产品
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命题,以人民为中心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如果说社会治理以社会和谐为旨归,那么这种秩序必然以保护人民在改革与发展中的所得、促进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为前提。因此就要区别社会秩序与统治秩序,使社会秩序回归作为全民共享性公共物品的定位。非能共享,则无以共建,这是把共建共享与社会治理格局联结起来的核心要义。
重建社会秩序不是恢复旧有的治理模式,而应深入到改革与变迁的具体脉络中去寻找治理创新的基点与方向。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的高度有序是依靠全覆盖的单位体制实现的,单位既是政府治理社会的组织基础,也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实现自身利益、分享公共利益的组织通道。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政府和公众之间缺少了一个中介环节,导致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面临重大挑战。检视这个过程,可悟到社会秩序重建的两个基本道理。
第一,围绕重建个体—公共之间的实质性关联,探索新型社会秩序的共享机制。社会秩序成为人人需要的公共品,不是因为它对人们的规范和规制,而是因为它对个体权益的实现和保有具有实质性意义。社会治理创新既不是无原则地追求一种简单的稳定状态,也不是政府家长式地向人民分配发展红利,而是要通过规则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将人民诉求和行为纳入规范化渠道,在横向上增进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结、互信与共赢,在纵向上建设支持个体正当权益的多样化、多层次组织体系,打开人们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制度化通道。
第二,基于人民群众自主性权利的不断扩展,探索现代社会秩序共建机制。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市场中流动着不断增多的资源和机会,这是改革得到人民支持的秘诀,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立足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市场中有竞争也有合作,社会中有冲突也有团结,现代社会秩序必然是共建的。共建是主体性的行动、自主性的表达和选择性的参与,它不仅是被动的尽责,更是主动的权利实现。因此,共建与共享不能截然分开,共享的机制也就是共建的机制。共建机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共享机制的动员效应,放大市场和社会自发的秩序生成机制,并通过创设多样化的组织载体和平台,将群众的力量和分散的资源集聚成处理公共事务的集体行动。
形成共建共享的共治架构关键在党和政府
共建共享落实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就是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制度架构。然而,任何社会均难以自发地实现秩序的完全供给,更无法自发地实现秩序的自我更新。因此,共建共享固然要求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充分动员,但首先要依靠完善党的领导,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
党组织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力,更好地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在宏观上,各级党委应更好地履行执政责任,通过创新党内民主机制,遵从群众路线决策方法,引领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谋划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统筹社会治理的政策方向。在微观上,党的基层组织要不断扩大对市场和社会领域的工作覆盖,通过创新群众动员、组织和服务机制,主动培育、引领、衔接社会组织发展,使群众认识到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之所在并组织他们共同奋斗。
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才能开启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空间,为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创造必要条件。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着力,努力推进政府治理机制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规范行政执法,更加精准地使用行政手段实施常规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和流程,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提供更多空间和资源;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善于通过政策杠杆和竞争机制激励社会参与,主导社会主体的行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0日 第7版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上海行政学院城市社会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