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

古印度宗教与哲学关系密切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7-05-10 阅读:238580

 

姚卫群

  印度宗教与哲学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显要地位,至今对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生活仍有较大影响。印度宗教与哲学形成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又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明了将有助于人们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

  印度宗教与哲学关系虽然紧密,但区别也是明显的。二者讨论的主要问题不同,最初的发展源头也存在差别。印度宗教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世界和人的主宰者是什么;最高神或超自然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是什么;有无来世;人的生命形态是由什么确定或创造的;人是否有灵魂并能转世投生;行为善恶对人以后的形态有无影响;如何使人达到至善的完美状态或解脱的状态,等等。印度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世界的根本因或本原是什么;构成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认识真理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和人生的最高真理;确定善行和恶行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等等。

  一般来讲,宗教的产生要早于哲学。就印度而言,比较成型并对印度后世宗教有源头性影响的是所谓“吠陀”中的宗教;而比较成型并对印度后世哲学有源头性影响的是“奥义书”中的哲学。“吠陀”是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的统称,其中早出的部分大致产生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而晚出的部分则是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甚至更晚。吠陀的最初形态是远古印度先民的口头创作,后人将这些口头创作汇编成集,这才有了现代人们看到的书面文字。吠陀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当时人们生活的赞歌,内里涉及大量宗教思想。尽管印度最早的宗教形态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但只就文字明确记载的内容而言,许多对印度后世宗教有较大影响的宗教思想的雏形是在吠陀中产生的,如神观念或世界主宰者观念、轮回解脱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修行观念等。

  “奥义书”是较晚出现的吠陀文献。这些文献关注的重点和早期吠陀文献有很大不同,因而狭义上的吠陀文献不包括奥义书。奥义书依然讨论宗教问题,但提出了很多思辨性很强的内容,形成了一些明确的哲学理论。印度后世流行的主流哲学思想的理论源头是在奥义书中,如关于世界最高本体的观念、“梵我同一”观念、事物基本物质要素观念等。

  之后,印度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一些主要的宗教和哲学流派。就古印度的宗教派别而言,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婆罗门教,但系统化的婆罗门教教义是在吠陀时期形成的。而印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印度教则是在古代婆罗门教演变基础上形成的。印度教中后来形成了所谓三大派,即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这些派别在印度历史上有大量的信徒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虽然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佛教和耆那教,而且二者在古代传播到不少国家,特别是佛教,在许多亚洲国家中都有影响,是世界性的宗教,但是在印度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

  就哲学派别而言,在奥义书产生之后,印度形成了所谓婆罗门教系统的六派哲学,即: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瑜伽派、吠檀多派和弥曼差派。这六派承认吠陀权威,并继承和发展了吠陀奥义书中的主流思想,被称为印度哲学中的正统派或正统六派。此外,古印度历史上的顺世论、佛教、耆那教三派虽然实际上或多或少也受到吠陀奥义书的某些观念的影响,但这三派不承认吠陀权威,反对婆罗门教哲学的基本理念,被称为印度哲学中的非正统派或异流三派。

  印度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哲学派别通常就是上述九派。其主要思想在吠陀奥义书中就有萌芽,而形成独立派别的时间则一般在公元前几世纪。各派通常都有一些基本理念和理论模式,后世的哲学家虽然都对这些模式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有所诠释或阐明,但他们很少提出新的理论模式或新的基本理念。这九大派别在印度历史上基本处于长期共存、并行发展的状态。

  概括地说,印度宗教与哲学有着很密切的交集。这种关联在吠陀和奥义书中就能找到其最初的一些形态。吠陀、奥义书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思想源头,实际就是常常将宗教的教义和哲学的观念混在一起来探讨,只是吠陀文献中主要论及的是宗教理论,哲学的萌芽成分不多,而奥义书中虽然仍论及宗教的教义,但哲学问题已成为其探讨的核心。吠陀、奥义书中的宗教与哲学的密切关系影响了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的发展,使印度思想史上的宗教派别与哲学派别常常将讨论的问题融汇在一起。印度哲学史上的九大派别中,正统六派是属于婆罗门教系统的哲学派别,其理论与婆罗门教的宗教教义有着很难分割的关系。在异流三派中,佛教和耆那教本身就是宗教派别,只是这两派对于哲学问题极为关心,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顺世论在古印度是一个明确反宗教的派别,但它的许多理论是在批判印度主要宗教思想的过程中创立的,因而其理论也与宗教有重要关联。由此也可以说,古印度的主要哲学派别,除了顺世论之外,都是宗教系统中的哲学派别或是宗教思想家构成的哲学派别。从另一个方面说,印度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宗教派别也都注重探讨哲学问题。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印度教,其许多分支的思想都是以吠陀、奥义书及后来出现的吠檀多派哲学理念为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3284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