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如何使城市具有弹性与活力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7-03-20 阅读:291070

 

周伟林

  在新时期,城市发展开始从“规模扩张”向“功能建设”转变,在城市功能建设中,由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要素聚集”和“城乡统筹”的功能转变。区别于以往城市发展的旧路子,“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实现途径主要是落实“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在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其内在要求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形态、功能相匹配,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打破行政分割和城乡分割,以及良好的社会治理。

  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构建;如何更多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作用;要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需要付出怎样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怎样在城镇化进程中尽量减少负面效应,提高整体的国民福利以达到帕累托改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数亿人口的农民工变成市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何解决;城乡统筹怎样得到落实而不是虚置;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如何;区域之间的利益怎样协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怎样有效界定各级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职责;国家和公民的良性互动需要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尤其需要我们关注几个新变量。

  一是下岗的工人。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比较优势曾是有充足且“物美价廉”的劳动力。通过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催生了城镇化的浪潮,而随着大量机器人代替工人的劳动,又将出现一次劳动力大转移,即从工业领域向广义的服务业转化。诸如互联网、机器人的使用,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工,也造成了失业。那些下岗的工人怎么利用,在城市中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我们有什么对策?

  二是主要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中国的“80后”、“90后”、“00后”,约有5.5亿人,如此大规模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城市发展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这些人群的特点以及全球化的新特点,都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三是技术的变革很重要。如果说工业时代强调纪律和勤奋的价值,遵循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注重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私有财产关系的话,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合作时代则更多地看重创造、互动、社会资本、参与开放共享以及加入全球网络。我国已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便捷,人们现在都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金融、物流等相关条件均已成熟,城市的业态随之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四是人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世界上有许多城市开始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善城市的治理,这些技术将有助于建设智慧城市,使问题很快在互联网上反映并加以解决。比如波士顿有Citizens Connect,如果市民看到街上有路灯坏了没人修,或者有房子不打理,周围的草不剪,用智能手机照个相传到市政府,专门有人汇集这些信息和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也有许多城市在做一些大数据的事情,有政府和社会组织发布微信、微博,还有信息公开的一些做法,这方面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城市是靠人建设的,有了互联网这样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农民工权益保障等,这对如何形成良性的城市治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任何国家都有相对弱势的群体,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政府怎么去保护他们?城市治理要强化竞争优势,创造适合的环境,防范对本地产生负面的冲击。城镇化并非所有人进城,而是一部分进城,一部分留在农村。但是,这个农村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而是与城市具有相同的公共服务,产业也与市场相关,成为现代农业。城镇化需要关注农民如何进城及进城后如何安居乐业,还应思考农民大量离村后的农村及农业发展问题。

  一个城市若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需要一种对这个地方的感觉。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城市变得不同?看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有几个评估标准:劳动力的供应量;互联互通性,在城市内部及与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是不是便捷,资讯发不发达,包括信息的可得性、贸易的便捷性、合同的可靠性、法制的水平;良好的治理,即机构实力和决策者的行为,要看领导力和标准,城市领导人不是被教出来的,他们应该有很好的学习能力;生活质量,是不是大家最想过来生活的地方,反映其公共健康质量、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质量,多样化、有着较高包容度、对新观念持开放态度、友善、有序,是否有满足感……最好的试金石就是城市的弹性和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1176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