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丽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在传统纸媒之外,使用电子设备来获取新闻资讯。网络媒体上各种新闻热点和话题层出不穷,使原本素不相识、散居各地的个体,因共同关注某一话题,迅速形成一个跨越行业、年龄、空间等差异的开放式动态群体,这些无形的群体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我们有形的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指出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闻舆论的社会意义和导向作用,是当前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
普通大众获取新闻资讯后,会本能地做出反应,这就意味着他们参与到了舆论之中。大众参与舆论的行为表现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大众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通过新闻资讯,人们有意无意地反思自己的生活,一旦发觉自己生活满意度状况不理想,就会通过评论、参与或制造新闻话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目的是试图借舆论力量影响事件当事人或利益相关方,让事态朝自己期待的方向转化。如大众对环境、房价等新闻话题的关注和参与。二是大众对新闻本身的信任度。如果大众通过分享新闻资讯感受到彼此的可靠和诚实,那么他们就会愿意相互信任,形成共识和解决问题的合力,比如发生灾害时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象。一旦受众对新闻内容、当事人甚至新闻发布方信任度降低,舆论就会质疑甚至是否定“权威”的论调,出现纷争乃至网络暴力现象。三是大众对新闻舆论导向的期望值。比如,某媒体严厉批评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行为,或是积极呼吁社会关心慈善公益,大众一般会赞同支持这家媒体。另一家媒体总是充斥颠倒黑白、宣扬血腥暴力的新闻,往往会引起反感。因为新闻舆论被大众寄予了某种社会责任和期望,人们期待新闻舆论能通过对某些个体行为的报道、评价,对群体行为发挥有效的引导、规范或约束作用。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等。其中,经济子系统为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并负责物质资源的配置。政治子系统为社会制定法律,规范秩序。文化子系统则是为社会生产和传播知识,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凝聚力。三者相辅相成,在有机的动态平衡中,共同构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作为文化子系统组成部分的新闻舆论,不仅可以积极地与经济子系统和政治子系统互动,而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变迁的推动力。
在传统纸媒时代,新闻产业兼具物质经济性和文化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物质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使其文化性比物质经济性更加突出。新闻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变迁,是通过四种途径实现的:一是为大众提供适应的能力。当环境变化时,好的新闻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做准备,减轻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内心紧张,并推动其与新的情境顺利磨合。二是产生大众凝聚力。新闻舆论可以引导受众将现有力量或资源聚集起来,产生社会凝聚力,完成更为宏大的目标。三是帮助社会新成员完成社会化。一个社会要维持动态稳定,就要在补充新成员的同时,把必要的知识、经验、技巧、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传递给新人,除了学校教育,新闻由于其时效性、热点性、真实性和大众传播性,是大众最便利、可随时随地了解社会、了解新生事物的途径。四是整合作用。好的新闻可以维护整个社会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团结。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