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解决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等问题,需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年均经济增速应达到6.53%;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显然也需要继续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增长潜力,才能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其次,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我国消费主导型经济正在形成的大背景下,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需求的释放,严重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大大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储蓄和投资增速下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经济发展动能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但是,当前我国还存在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导致出现原有增长动力式微、创新动力接续不上的问题,这就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未来一个时期,应围绕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供需结构错位两大问题,以消除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有效转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优先选择能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的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盘活存量要素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土地、户籍、金融等领域改革,既能从供给侧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又能从需求侧增加有效需求,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石。因此,应在加快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金融体制等方面下更大力气。
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决定新旧动力能否顺利转换的关键。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是增强创新动能的根本保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改革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能从供给侧引导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从需求侧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和扩大居民消费,并能为土地、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深入推进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进一步深化国企和垄断行业改革。国企和垄断行业改革既能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激发创新动力、释放市场活力,又能优化需求结构,进而通过提高微观市场效率促进宏观经济效益提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微观传导的重要支点。因此,应积极稳妥、统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改革和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垄断行业和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既能从供给侧提升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能从需求侧扩大和优化总需求,还能为其他领域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因此,应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向纵深发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努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既能从供给侧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又能从需求侧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和合理利用创造制度条件。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