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农业供给侧改革三大关键问题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6-07-07 阅读:179765

 

倪羌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谁来供给”、“怎样供给”、“供给什么”是经济学中关于供给要回答的三个关键问题,前二者是后者的结构和基础。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从“供给什么”角度看,虽然粮食产量实现了从2003年到2015年的“十二连增”,但农业依然存在高产出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的“三高怪象”。这表明,粮食品种结构的需求和供给存在显著矛盾。在质量上,农产品以中低端供给为主,多样化、高端需求的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要提高农业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改革价格形成机制、补贴制度、收储制度等,在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增加中高端供给。

  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

  从“谁来供给”看,农民是农业供给体系中最重要的主体。但农民日益呈现老龄化,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后者本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我国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还不健全,应该注重培育、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四类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丰富农业组织形式,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替代农业劳动力。当前已经涌现出“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农户+合作社+公司”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现有农地所有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创新农地的使用制度,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很难以个体身份融入庞大的竞争市场,农民“卖难”现象已屡见不鲜,农民需要组织化已成共识。“怎样供给”就是要解决农民的组织形式问题,从而解决从田耕到餐桌的供给方式。

  一是以资本为引导,形成“公司+农户”模式。采用这种形式供给农产品,农户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打工收益,公司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最为缺乏的资本和技术问题,通过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但资本下乡的方式很难避免资本对农民利益的侵蚀,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与农户之间矛盾重重。如最近爆出的“倒奶杀牛”事件,一旦奶农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失去话语权,就不得不面对企业的“挑挑拣拣”,甚至接受“倒奶杀牛”的命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可以说,对“公司+农户”这种方式要有保有压。

  二是以合作为基础,形成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等高低不同层次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组织+农民”或“农民协会+农民”等形式,满足本地或外部市场的需求,增加农民收益。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应对多样化的市场价格和需求变化,交易成本十分高。因此,不能只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还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平台作用,帮助农户转型,打造大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维护农产品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如近年来江苏苏南兴起的“新集体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形成了合理有效的经营制度安排,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还提高了当地村民集体的收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文章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6104版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