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承继学统 赓续文化——清史学界纪念孙奇逢诞辰430周年并研讨清代学术思想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5-11-23 阅读:346908

 

 李立民

  918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兼山堂文物保护理事会等单位在河南辉县纪念清儒孙奇逢诞辰430周年并研讨清代学术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魏一明、新乡市副市长李瑞霞、辉县市副市长邓智敏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华思想通史·封建编·清代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朱昌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分别主持开幕式、闭幕式。

  研讨会学者、专家、嘉宾致辞

  本次研讨会以“孙奇逢学术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清代思想史及中国古代史其他诸问题”等议题为核心,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聊城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井冈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新乡市文物考古所、新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50余人与会,深入阐释了孙奇逢的学术思想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并针对《中华思想通史·封建编·清代卷》目前的编纂进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大师,字启泰,号钟元,河北容城人。晚年移居河南辉县夏峰村,建兼山堂,20余年间,潜心治学,甘贫乐道,毅然以承继学统、赓续文化命脉为己任;诲导后学,风励子孙,孜孜于造就人才、弘扬节孝大义而不倦。一时海内学人,云集兼山之堂,相与论学辨难,甚得友朋之乐,世称夏峰先生。孙奇逢与关中李颙、浙东黄宗羲齐名,有“清初三大儒”之誉,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向为世人所推崇。学术界关于夏峰先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还有待做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开拓。而夏峰先生所具有的独特学术精神与思想品格,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去传承、体悟与弘扬。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正是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推进孙奇逢学术思想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化对清代思想演进的认识,从而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寻求一种新尝试。

  在开幕式上,《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助理、《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周群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华思想通史》编委会副主任高翔研究员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致开幕词,并向河南省社科院,新乡市委、市政府;向辉县市委、市政府;向兼山堂文物保护理事会、佐今明药业集团的支持表示感谢;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会上,卜宪群所长谈了三点看法:首先,孙奇逢先生的思想值得研究。孙奇逢先生作为清初三大儒之一,人品学术皆是楷模。孙奇逢先生淡泊名利、甘贫乐道,深厚的担当精神,不尚空谈,注重实践的学术追求,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和社会风气具有借鉴价值。其次,这次会议的召开适逢其时。一是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中,提及传统文化价值是最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25次集体学习中,多次涉及历史。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到“历史”与“传统文化”等关键词,例如:“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对传统文化要多一份尊重”、“历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等。我们这次会议的召开就是要落实中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出现了高潮。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为地方寻找文化发展点。三是今天的历史学者要学以致用,为人民研究历史,为社会研究历史,牢记学者的历史和学术责任。四是我们应当加强学术界对孙奇逢思想的研究,深挖他在社会变动期的思想内涵、地位及当代价值。同时也要加强对孙奇逢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宣传孙奇逢的经世情怀,这不仅是辉县,也是全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明清史研究有悠久传统,卜宪群强调,历史研究所也愿意今后进一步加强与辉县、河南省社科院及全国学术界关于孙奇逢思想研究的合作。同时,这次会议还有一个主题,即对《中华思想通史·封建编·清代卷》的编纂工作进行研讨。希望各位学者对清代卷及整个封建编的编纂,多提宝贵意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魏一明致辞: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研究寄予厚望,讲到历史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次关于孙奇逢思想研究的会议对我们落实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孙奇逢的宝贵思想精华对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对促进文明河南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乡市副市长李瑞霞致辞:这次会议是辉县、新乡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开启了孙奇逢的思想理学研究之门,以后要形成制度,逐年开展相关研究。孙奇逢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格的典范,令后人仰止。夏峰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股清泉,夏峰先生的一言一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楷模。我们要求真、求实,领悟孙奇逢先生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精神,为新乡的文化强市战略作出贡献。

  辉县市副市长邓智敏致辞:孙奇逢先生为整理传播优秀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史上无愧于“上继往圣,下开来学”的称号。这次会议也是辉县文化发展中的盛事,通过对孙奇逢的思想研究,有利于促进我们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当前,辉县正在开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活动,这次会议对辉县的文化传承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河北容城三贤文化研究代表孙居超致辞:孙奇逢先生为“容城三贤”之一,德行事迹在家乡世代传颂。近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各省市下发文件,征选各地优秀传统家规、家训,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即在河北省所入选之列。孙奇逢架起了冀、豫两地文化桥梁。数百年后的今天,愿容城、辉县携手并进,加强交流合作,将孙奇逢文化研究推上新高度。

  研讨会学术论文观点摘编

  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9个省市参会学者的20余篇论文,主要围绕孙奇逢学术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清代思想史及中国古代史其他诸问题等议题展开。无论宏观把握,还是专题探究,皆颇具深度,且新见迭出。大体来说,大家主要围绕如下三大方面,进行了研讨和互动。

  (一)对孙奇逢先生的人生际遇、学术思想、贡献和影响,以及夏峰学派、夏峰文化等,做了或宏观或专题的新探索,提出了很多新见解、新看法。具体来说,又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1.宏观性的思考。如陈居渊先生在《孙奇逢学术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在检讨梁启超先生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将孙奇逢先生的学术凝练为三副面孔,即纯粹的理学家(包括朱、陆)、提倡实学的理学家和编写理学史的理学家。更为重要的是,陈先生还提出了孙奇逢先生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面相,即“帝王之学”。然而,就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来看,继杨向奎、李之鉴、陈祖武、张显清等先生之后,学者们的研究尽管不乏亮点,但新意并不很突出。为寻求突破,陈先生指出,今后可从总结宋明理学的知识贡献与思想贡献、孙奇逢先生的易学思想,以及学术思想的历史过程等方面,做深化性的研究。王记录先生在《百年来夏峰学派研究的走向及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路径》大会发言中,既厘清了关于孙奇逢先生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更指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即在研究孙奇逢先生学术价值方面要深入挖掘、在夏峰学派特点及后学研究方面需要深入、在对孙奇逢先生及其后学文献整理方面需要加强。

  2.思想旨趣与治学宗尚。杨亮、徐胜利两位先生在《内圣境界与深造自得:孙奇逢思想之旨趣》一文中,通过考察孙奇逢在对儒家内圣境界探索中获得的独到认识,认为其为学讲究深造自得,提倡静坐、应事、读书三法,而内圣境界与自得之学为其学术之统摄。杨朝亮先生在《北学重镇孙奇逢学术取向再审视》一文中则从思想发展变化和时代变迁的角度,认为可将孙奇逢的治学宗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青少年时期,较多地涉猎官方学术(程朱理学);自丁父母忧时,开始着意于陆王心学,并逐渐成为阳明学的笃信者;及至晚年,以修正王学,合朱、王学术于一堂为归宿。

    3.道统论。孔定芳先生在《孙奇逢〈理学宗传〉的道统建构》一文中深入分析了孙奇逢代表作《理学宗传》的相关问题后,强调其以“明道”为究极的学术关怀,并非仅止于为阳明心学争正统,而是为整个儒学梳理学脉、建构道统传承谱系,应该说这一取向更为符合儒学史的客观实际。袁立泽先生在《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以经学济理学之穷”视角下学案体史籍初论》中则对刘宗周《皇明道统录》、孙奇逢《理学宗传》与黄宗羲《明儒学案》之间的“后先相承”关系,做了抉发,并特别探索了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演进过程的深层意涵,即打破既有的理学框架,不是盲从于表面上的由王返朱,也不是执着于在理学谱系中争立正统,而是尝试着将视野转到既有的理学格局之外,以道统传承为务求,从不同的路径取向,突破传统理学设定的限制,会合朱陆乃至朱王之异,去异求同,从而对理学史从整体上予以“统整”观照。这一思想界的新走势,也正折射出清初学术“以经学济理学之穷”新路向的兴起。王坚先生在《走向“王道政治”与汉唐儒学:费密对孙奇逢“道统论”的展开与重构——兼论制度设计与皇权社会儒学普范性共识对清学形成的影响》中指出,费密通过对其师孙奇逢道统的展开与重构,建构起新的“中实之道”,走向“王道政治”和汉唐儒学,从而显示出道统论在更加细化的基础上走向纵深的可能,进而走向对整个社会的制度性设计,体现了清初儒生建设新社会的一种蓝图,尽管这一努力在外王方面了无新意、内圣方面隐而不彰。

    4.个案性探究。如赵振先生在《孙奇逢〈孝友堂家规〉源流考》一文中对《孝友堂家规》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考辨,认为该家规促使孙氏一门形成了耕读立家、孝友传家的良好家风。梁尔涛先生在《清初夏峰文人社群与诗歌创作》中考察了孙奇逢迁居辉县后的文人社群活动及其家族诗歌创作情况,认为夏峰文人社群对中州地域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留文先生在《清代孙奇逢著述编校刊刻述论》一文中详细勾勒了孙奇逢著述的编辑刊刻情况,指出孙氏后裔、作为夏峰后学的士绅、地方官员,是推动孙奇逢著述刊刻的三个重要群体。

    5.影响与地位。张佐良先生在《孙奇逢与清初社会伦理秩序重建》中通过对孙奇逢人生经历、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等的考察,认为作为清初遗民理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恪守民族气节,隐居授徒,著述明道,化民成俗,在清初社会伦理秩序重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历史作用。陈连营先生则在《略说清初大儒孙奇逢的影响力》一文中从气节、道德、学问三个方面,阐释了孙奇逢在当时的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力,而这也正是夏峰先生人格魅力之所在。郭兰玉先生的《“夏峰之学”的当代意义》一文更从“夏峰之学”的当代意义出发,认为以孙奇逢为代表的儒家精英,在夏峰村半耕半读,进而化民成俗,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朱曦林博士在《〈清儒学案·夏峰学案〉纂修述略》一文中通过发掘新文献史料,理清了徐世昌主持编纂的《清儒学案》中《夏峰学案》的编纂过程,由此彰显出孙奇逢先生及其交游、弟子的整体学术脉络。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之际的众多学者中,孙奇逢先生是唯一收入《明儒学案》和《清儒学案》者,且名冠《清儒学案》之首,其在历史上的学术地位,由此可窥一斑。

    此外,专家学者们还对明清时期的学术、思想做了有益的探讨。如王启发先生在《略论方孝孺的历史意识及相关思想》中分析了方孝孺关于古代先王论、三代政治论、历代得失及人物论等的认识,探讨了其在复归三代先王时代的理想政治、关注和总结历史经验、臧否历史人物而见志趣等方面的思想特点,及其历史观和价值判断,认为方孝孺的思想在认识人类政治文明进化史和道德文明进化史上,提供了例证和镜鉴,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丁修真先生的《顾、王之争与明清之际的东林论——以一条史料的考辨为中心》一文,通过对一条史料的考辨,为正确理解万历年间顾宪成与王锡爵之争,提供了新的启示。徐道彬先生的《江永反理学思想刍议》一文对清儒江永的思想旨趣做了新的解读,认为其精通宋明理学,故能入室操戈,专心于礼乐考据,故能涉猎广博,而作为清代重汉学、反理学的关键性人物,其学弃虚理、重实证,开创了“皖派”朴学的一代新风。邓声国先生《韦协梦〈仪礼〉研究浅析》中剖析了韦协梦的《仪礼》学成就,并对其治礼的方法和特色以及不足,进行了归纳、检讨,指出韦氏折中众说而又不尚旁征博引、主张据《仪礼》本经的推导阐发,在当时的礼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吕文利先生则在《清前期对蒙古、西藏统合实践与思想研究》一文中系统考察了清朝把蒙古各部、西藏、新疆势力“中心”收束过来的实践及其思想,认为满洲势力在经济文化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从而构建了以满洲为中心的多民族统治体系;而清朝之所以能在各方势力斗争中胜出,虽然原因很多,但其皇权高于教权、尊崇藏传佛教的国策,则最为关键。李成燕女士在《从〈中国史研究动态〉看近20年清代思想史研究的演进》一文中,通过分析近20年来发表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的清代思想史研究文章,对其演进阶段与特点,做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多种研究观点的争鸣和创新阶段;21世纪初以后,研究领域得到拓展,研究范围扩大,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并行。她还强调:在今后清代思想史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进行深度融合。

    总之,专家学者的诸多见解和看法,不仅具有深度,而且颇具新意,这对深化和开拓孙奇逢先生的学术思想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思想通史》,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本次研讨会还就其中的《封建编·清代卷》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撰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该卷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周群认为,“中华思想通史”项目自开展以来,以卷的名义开会还是第一次,这说明我们清代卷的工作做得很踏实。在清代卷撰写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中国史学求真求是的传统。当前对孙奇逢的研究比较薄弱,需要加强研究,客观如实地还原孙奇逢的学术思想地位;要坚持人民思想史的写作思路,把思想的历史还给人民,把孙奇逢的思想作为人民思想的一部分来考察。

   (三)本次盛会,对兼山堂文物保护理事会的事业迈上新台阶,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理事会在客观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但他们这个团队孜孜于保护、弘扬夏峰先生、夏峰学派、夏峰文化的努力,是令人感动的;他们积极寻求与学术界合作的真诚与谦恭,是令人感动的;他们不求名、不求利,为地方文化事业建设尽一份一己之力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令人感动的!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下,在专家学者的倾情帮助下,在各界朋友的无私牵手下,兼山堂文物保护理事会的事业,一定会越来越成功、越来越美好!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对大会作了总结。他强调:我们今天研究、发掘孙奇逢先生思想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而且也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因为,夏峰先生既是一位明清之际“为后学辟一生面”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也是一位立身垂范、讲求“读有字书,要识无字理”的道德实践家,更是一位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谱系中,承继、弘扬道统和期于深造自得的重要担当者!夏峰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不仅是孙氏家族的,也是辉县市、新乡市、河南省的,更是全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此外,专家学者还对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兼山堂、夏峰先生墓等遗址的保护与修缮,以及夏峰先生及其后人、弟子文献著作的发掘、整理与刊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建议,不仅为兼山堂文物保护理事会工作的提升提供了发展新思路,而且也为地方政府如何积极有效地推广名人效应、打造亮丽的文化名片、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01511    执笔人:李立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