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提高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水平课题研究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3-10-10 阅读:227860

   

    在街道社区党的建设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街道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阵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着极其繁重的任务,担负着领导、组织、指导、协调辖区社会管理的重要政治责任。特别是在当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依靠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因此,如何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探索与实践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昆区各街道党工委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通过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基层党组织支持保障体系,取得了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良好效果。

    昆区现有13个街道,72个社区,共有街道社区党组织87个,党员6153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1岁,中专以上学历37名,大专以上学历35名。在日常的街道社区管理工作中,街道社区党组织从发挥自身作用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开展探索,力求走出一条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互促共赢的新路径。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思想汇聚社会管理合力。各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总揽总抓总协调”的作用,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各党工委以统一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为切入点,通过班子成员谈话谈心、民主生活会、党建论坛、社区论坛等方式方法,自上而下凝聚共识,统一认识,牢固确立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就是为民服务促和谐的工作理念,为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13个街道党工委相继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党员组织生活制度、联系社区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不断增强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使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各社区也制定计生、治保、卫生、低保、养老、医疗、调解、退休职工管理等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结合创建“五好”社区党组织活动,全面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的工作在社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今年,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昆区制定实施街道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召开街道党工委书记季例会、副书记月例会,通过“听、看、议、学、干”五项内容,在实地交流中增进街道社区间的横向交流和区委对各街道的纵向动态指导。在社区“两委”两委换届中,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拓宽选人视野,把驾驭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每个街道都有12名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参加换届选举。换届后的社区书记平均年龄41岁,文化程度85.5%达到大专水平,新一届支委年龄比换届前明显下降,年轻化、知识化程度更高,结构更趋合理。换届后,区委及时举办街道社区干部培训班,部分街道社区干部走出去到南京等地和其他旗县区考察学习,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

    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区域合作搭建社会管理平台。为实现辖区资源的整合利用,昆区积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社区自我补充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保证社区党组织有财力和资源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一方面区财政持续每年列支300万元作为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为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支持,每个社区每年工作经费达到3万元,同时在党费使用上积极向社区倾斜。另一方面加强与驻地单位的协调联系,引导其参与社区事务,帮助社区开展工作。200912月,由56家驻区企业组成昆都仑地区党建工作联席会,为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信息、人才交流搭建起协调沟通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在街道层面,13个街镇均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181家驻街单位为成员的“非建制性”区域党工委,街道党工委与成员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形成辖区内全方位、大管理、大睦邻的新格局。在社区层面,通过改进和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形成191个社区特色党支部,组建以社区联合党委为堡垒、特色党支部为阵地、区域内党员全员参与的城市基层党组织网络,实现党建工作网格化。2012年通过社区换届将原有107个社区调整为72个社区,东友谊22#6个社区按照“社区党委(总支)+小区支部+楼栋党小组”的模式,分设党支部和党小组,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4级党建网格,社区网格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巡逻员,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区域化大党建为昆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各级层面的会员单位发挥优势特长,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在社区通过拓展“爱心超市”网点、建立再就业培训基地、成立社区流动党员支部、设立“民生论坛”等举措,大力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现地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资源共享。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扶贫济困、健康咨询、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便社区群众,树立党员新形象。各社区普遍成立健身队、红歌团、曲艺宣传队等群众性文体组织,经常举办书画展、小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生活氛围。区委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机关干部下社区活动,今年又选派181名机关、街镇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下派到社区、农村、“两新”组织,3396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截至目前,下派干部共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实事1300余件,解决实际困难600余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各社区开展“党员承诺”、社区义工、设岗定责等活动,让在职党员干部八小时外服务奉献社区,构建起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加强,机制灵活实用,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把握关键环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能力。注重引导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主体功能作用,实现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和社区整体服务水平的同步提升。一是抓好社区“两室”用房建设,以“公助、互助与自助”的方式,下大力气改善社区活动场所,三年共投入1000余万元实现“两室”用房全部达标的目标,满足社区办公用房的需要,其中,28个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超过300平方米。二是加强党建阵地建设,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作为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区委组织部还从代管党费中累计向基层投入党费1639万元,先后武装72个社区党务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为街道社区创造了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三是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在所有达标社区设置“一厅两站四室”,开通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站点和昆区党建专网。社区党建工作以居民群众的需要为第一信号,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施惠于民。市府东路街道新建3000平方米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制作便民服务卡,以心连心、爱心、暖心、怡心、民心“五心驿站”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向居民提供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低保救助、社会治安、司法援助等13项服务,方便居民办事。前进街道惠民社区以“六个一”(一个支部、一根清洁棍、一块黑板、一元钱、一支志愿者队伍、一个阵地)为依托开展特色讲堂活动,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居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昆区已建成54300平米以上“一站式”服务中心,友谊街道党工委还建成包头市首家、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备的老年人日照料中心,并投入使用。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凝聚社区工作者创新力量。在硬件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昆区不断提升软实力,尤其在加强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一是在今年的全区科级干部调整中,从机关选拔7名干部交流充实到街道队伍中,从原有街道干部队伍中提拔使用12名干部在街道间相互交流,使街道层面干部合理流动。以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推行社区干部“双向进入、交叉兼职”,所有社区党组织书记与社区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进一步改善了社区工作者结构。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干部补贴逐年增长激励机制,连续五年实施“三个1000万”工程,社区干部全部缴纳“五险”,现在社区干部补贴最高达到1800元。建立社区干部激励机制,对在任满3年、9年、19年、29年、30年以上的离职居委会主任进行奖励,使在职和离职的居委会主任,待遇全部提高,为636名离任社区干部发放补贴110万元,解除了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三年来分三个批次选送90多名社区干部参加自治区党校举办的社区干部大专班,选聘128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制定出台《昆区社区干部考核办法》,有效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

    五是强化社会服务,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促进社会管理。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开展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以来,13个街道党工委着力构建社会管理和服务并重的体系,扎实开展社区服务,激活群众参与热情。部分街道积极创建“双岗双责”工作机制,落实“AB”岗,把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党建工作无盲点,党员阵地无盲区。大部分街道建立四项制度,对社区不同群体党员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建立在职党员“登记管理”制度,组织发动在职党员主动到居住地社区登记报到,参与社区建设。二是建立社区直属党员“全权管理”制度,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严格对直属党员的教育管理。三是建立社区特殊群体党员“关爱管理”制度,对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大学生党员、退伍党员和预备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做到各有侧重,和谐相依。通过党员分类管理,大大激发了社区党员的干事热情。

    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强化自治职能,各社区按照“一居一特色”等原则,挖掘潜力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图书室”、“社区活动站”、“便民利民服务站”等社会服务机构,完善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以政策法规和事务知情服务、居民维权和民间调解服务、精神文明和文体服务、公共秩序服务、环境保护、居民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自助、互助服务,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目前,全区13个街镇,72个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了向社会全面开放,为区域内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等基础性便民服务。建立“爱心超市”、“日照料中心”等各类社区服务网点120多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科技科普”、“家电维修”等各类党员志愿者队伍的规模达7000人,为居民提供环卫保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100多个项目的服务,适应了区域内党员、群众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各社区坚持“小社区、大服务”的党建工作理念,搭建学习平台,丰富学习内容。惠民社区和青20#社区作为试点,首创“市民讲堂”与“道德讲堂”,参加人数已超过600人,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六是建立矛盾排解调处机制,在理顺社会关系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昆区积极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心理调节既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社会矛盾“四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动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目前,全区形成217个调委会、1516个调解小组和11294名调解信息员。

    一是街道普遍构建“一网三联三调”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网络(以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心为统领,由区域工作站、辖区企业工作站、辖区行业工作站、社区工作站共同组成纵横交错、信息畅通、分级负责、处置及时的工作网络)。通过硬件整合、人员整合、业务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循环闭路工作流程。二是每个街道设置心理调节室,由街道预约心理咨询师为社区矫正人员、信访维稳重点人群和具有心理困惑的社区居民提供专业、耐心的帮教与心理干预。建立“预警”机制,通过“社区聊天室”、“党建论坛”、“社区论坛”等收集社情民意的平台,组织党员做好正面引导,宣讲政策、收集民情,使街道社区党组织第一时间掌握民情,为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疏通群众矛盾、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提供“预警”时间,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建立群众调处机制,聘请德高望众的党员骨干担任“邻里纠纷调解员”,遇到矛盾纠纷及时调解,召开信息研判会,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好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问题,基本实现邻里之间小问题解决不出楼栋,小纠纷化解不出社区。阿尔丁街道党工委先后成立“市民代表议事小组”、“社情民意工作室”、“百姓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昆工路街道党工委首创“一点三动互联”社情民意开放沟通管理模式,通过“民意直通车”、“知心站点”等载体,形成在创新中促进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不断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发挥区委牵头抓总作用,为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坚定的领导保障。各街道在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上取得的成效证明:正是因为区委的牵头抓总,把党员群众的思想和意志统一起来,把各方的资源整合起来,各项工作才得以有效地推进。因此,只有始终保持区委坚强有力的领导,豪不动摇地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才能汇聚广大党员群众的智慧干大事,才能上下同心谋发展。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为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思维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街道党工委要解放思想拓宽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视野和思路,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事业的大发展。要想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不断破除思路不宽的思想束缚,集群智,汇民意,注重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探索创新、敢于创造,用灵活有效的活动载体和务实管用的招法去开辟出一条党建工作和社会管理的“双赢”之路。

    启示之三:必须一以贯之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为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只有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建立一支素质全面、作风过硬、充满激情的干部队伍,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加强,才能创新,才能取得突出成绩。

    启示之四:必须注重引导和激发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不竭动力。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一系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和招法证明,是充分尊重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结果,只有注重引导和激发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社会管理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启示之五:必须不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持续常久。好的经验做法只有用制度固定下来才能产生持久的生命力。一些好经验之所以被巩固、推广,得益于不断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一些好做法之所以转化为经常性工作,长期持久的坚持下来,也得益于不断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抓制度建设,不仅管一时,而且管根本、管长远。

    三、对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是加强社会管理中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对昆区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为基础,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突破口,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实效。

    一是要充分认识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担负的重要责任。第一,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成为社会管理的领导力量。党章规定,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城市各类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因此在社会管理中也要承担领导核心责任。第二,要成为社会管理的直接力量。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协调社会关系,是做群众工作,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动员街道社区党组织直接做群众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有效的办法。第三,要成为各方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引导力量。社会管理是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不能单靠党和政府的力量,必须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示范、引导作用,动员工青妇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加强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二是要全面落实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各项任务。街道社区党组织要从自己的职责定位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把党的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一是要服务群众、凝聚人心。街道社区党组织要紧紧牵住协调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二是要完善格局、优化管理。要大力推进“三有一化”建设,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引导、加强整合,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干部定期走访、党代表定点接访、党员分片包户联系群众等制度,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掌握和反应群众的诉求。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社区居民,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社区文明建设活动,营造文明祥和的社区氛围。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和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要努力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是社区党组织的带头人,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关键人物,也是社区群众的主心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要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一是要善于联系群众。社区环境越好,越要防止疏远群众;信息渠道越多,越要防止漠视民事;通讯手段越发达,越要防止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要坚持和借鉴一些地方“串百家门、问百家事、知百家情”的做法,深入到社区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情绪和诉求,掌握社情民意。特别是要联系走访流动人员、困难群众、特殊人群,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为做好服务管理工作打好基础。还要注意走进辖区内的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加强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二是要善于做好宣传工作。要主动到群众中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群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做好说明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弘扬文明和谐新风,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三是要善于搞好组织协调。要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联建共建的方式,实现管理力量有效整合、服务资源有效集中。四是要善于运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开展工作。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切不可居高临下、主观臆断。五是要善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善于把上级精神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注意运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开展工作,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