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随着各地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作为最基层的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重要和明显,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东河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牢牢把握“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职责定位,努力把党的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
(一)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完善格局、优化管理中加强社会管理
大力推进街道社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建设,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是夯实“三有”基础,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近两年,我区共投入800多万元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扩建和协调社区办公活动场所39处,并建成了覆盖全区12个街道、60个社区的远程教育网络,社区办公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2012年,区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社区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利用3年左右时间多渠道投入5000万元用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连续3年为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社区干部和村书记、主任(不包括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村、社区干部)每年增资3600元。区财政按每个社区(村)每年5000元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拨付,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基础保障水平。
二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东河区村(社区)干部管理办法》、《东河区村(社区)干部绩效考评办法》,对村、社区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培训、监督考核、补贴待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2011年开始,对年度考评前15名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居委会主任,次年给予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连续三年被评为前15名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在职和离任均给予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2011年,共有28名优秀社区干部享受了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是完善“三级统筹”,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建立了东河地区党建联席会、街道非建制性“区域党工委”。同时,按照建立精街道强社区管理体制的要求,将全区79个社区调整为60个,共设置党委39个、总支20个、支部1个,进一步整合了社区资源、优化了组织设置、强化了服务功能,并以党员“地缘、趣缘、业缘”为纽带组建特色党组织107个。2011年,区委通过表彰28个区域化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对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困难党员发放慰问金14000元等形式,进一步密切了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间的联系,加强了沟通。近两年,区域化党建各成员单位共组织党员参与街道社区党组织慰问帮扶、志愿者活动达10万多人(次)。
(二)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第一职责”,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中加强社会管理
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第一职责,不断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
一是创新服务群众机制。为整合社区各方面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管理服务机制,在全区社区推行了民主议事制度,并在各社区选举产生了居民议事代表会。社区内涉及居民利益的事项都要由社区党组织提议、社区“两委会”审议、居民议事代表会议或居民大会决议,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讨论决定社区的重大事务,有效实现了民主自治,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完善服务群众平台。针对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办公活动场所设置了党员活动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服务平台,并在40个社区建设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区计生、民政、社保等有关职能部门直接面向群众的10多项职能和事权下放到社区,通过开设街政民政、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服务窗口,居民群众不出社区就可“一站式”办理完成,实现了社区党组织对辖区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对居民群众的高效服务。
三是健全党内关爱机制。通过开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区直机关单位党组织与我区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引导机关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共谋发展思路、共办为民实事、共强基层党建,深化结对共建内容,健全党内关爱机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帮扶我区社区款物折合金额达8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区教育局党委开展“东河区中小学校党组织与社区‘结对共建’暨‘学雷锋’”活动,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组团式帮扶215户困难群众,帮扶资金和物资近12万元。
(三)明确街道社会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加强社会管理
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为当前社会管理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重心下移、事权下放、面对面服务”工作机制,260多名街道机关干部包社区入户,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每周深入社区(村)工作4天,直接“面对面”服务群众,变群众上访为党员干部下访,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掌握和反应群众的诉求。同时,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社区文明建设活动,鼓励和引导全区各社区160多个群众性文体活动团体,经常性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营造了文明祥和的社区氛围。如南圪洞街道新中路社区党委由退休党员组成的“王老说时政”宣讲团,自编《市民文明公约要牢记》、《创先争优就是好》等节目30多个,以表演唱、合唱、快板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专题宣讲100余场,受到了自治区、包头市两级党委宣传部门的高度赞扬和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2011、2012年,新中路社区党委连续被自治区党委、包头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命名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加快发展进程中,引发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增多,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难题,也使基层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管理工作;有的认为社会管理难度大,做了又不显眼,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局限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没有把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有的虽然认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推进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遇到困难绕着走,缺乏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干劲。
(二)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履行社会管理责任的职责不明。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社区对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不够明晰,社区居委会还没有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职能发挥得不够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责任缺乏法律依据,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考评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各基层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责任的体系还没有形成。
(三)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遇到群众反映的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少数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严重脱离群众;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方法简单粗暴。
(四)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渠道不畅。一些基层党组织找不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无所作为;部分基层党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结合不紧密,对如何通过党建工作,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思考得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建设普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大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够深入,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致。另外,在社会管理中,各级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缺乏明晰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造成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社会管理的动力不足。
三、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结合我区推行“事权下放、重心下移、面对面服务”活动,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按照“区域化统筹、网格化管理、多元化平台、常态化服务”的思路,以社区、社团、社工和党员志愿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区域化党建网络、党员志愿服务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类党员服务中心,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功能。一是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街道、社区两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创业培训、解难帮困、心理疏导、项目推介、事务代理等服务,打造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二是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党员工作岗位和个人特点,组建一批数量适当、有一定专业技能、相对稳定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健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三是完善党内关爱机制。深化完善党群创业扶助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采取党费支持、党组织和党员捐助、社会捐赠等途径,充实党员关爱专项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办法,通过经常性走访慰问、创业性帮扶等多种形式,为生活困难党员提供帮助,为有志创业的党员提供支持,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深入开展区域内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共谋发展思路、共办为民实事、共强基层党建,整体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坚持党组织班子成员与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沟通思想,疏导情绪,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队伍的向心力。
(二)创新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找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围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一是深化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联系点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结合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代表“一岗双责”联系服务基层制度,搭建党代表为选举单位领办实事的活动平台,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完善基层民情沟通和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广党员干部民情联络员、党员议事会、领导干部接待日、民主恳谈会、民情调处日等制度,广泛推行“八个一线”工作法,“四会三议两公开一监督”等有效做法,畅通基层党组织了解民情和党员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意见建议。建好社会工作室,积极推广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疏导困难人群情绪,搞好社区矫正等,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普遍开展基层党务公开。以社区党务公开带动居务公开,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透明度。不断健全完善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扩大基层党内民主,保障和落实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序推进基层党组织班子“公推直选”。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能力。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增强社会管理领导能力。围绕打造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开展党员干部大轮训活动,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大学生“居官”、新党员的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抓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本领。延伸抓好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妇女组长等培训,把社会管理工作延伸到最基层。加强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把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完善社会管理教育机制,采用远程教育、手机报、论坛教育等手段,开展经常性社会管理知识宣教活动。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栏要加强社会管理宣传,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