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以改革促增收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5-07-14 阅读:177115

   

      虽然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或许是多年来中国经济致力于将经济增长模式从依赖投资增长转化为内需引导收到了实效,也显示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速略降但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状态。

  这一成绩是2014年以来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奏效的结果。300多项行政审批制度消失,近1300万家新企业建立起来,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而且绝大部分是服务业,这种新崛起的微观经济元素有效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支撑了就业的增长,间接形成了收入的较快增长,从而使中国经济具备了抵御风险冲击的韧性与动力。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特别是要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两个指标的协调并进,确保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占居民收入主体的劳动报酬收入增长缓慢,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占国民收入比重较大、增长较快的资本收入难以转化为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近年来资本回报相对于劳动回报不断提高,这使得高收入者依靠经营性或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拉大了与对工资性收入依赖更高的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使得低收入者收入增长就更加缓慢,进一步制约了居民收入增长。

  实现经济与收入的同步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理想目标,特别是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从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期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也成为近期普遍被社会热议的话题。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其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后,人均GDP增速显著下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样的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人均GDP7575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如何避免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是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经济增速下滑最终将带来居民收入增速的下滑,因此必须守住经济增长底线。根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6.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5.24%,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5.8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6.63%。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些国家的经济都成功实现了从多样化向专业化、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低收入向高技术发展模式的转型。显然,只有深化改革,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国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其次,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避免贫富分化差距过大。相关的研究表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过大。劳动力成本低曾一度是我国的竞争优势,但如果劳动力成本长期过低,会降低创新的动力、抑制消费的增长,阻碍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必将变成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因此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让居民收入的增加量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同时要扩大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畅通居民分享资本收益的渠道,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事实上,得益于油价下跌,就业市场更加活跃以及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处于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的最高点,这无疑有助于改善今后一段时间的全球需求,从而推动新一轮经济活跃。(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