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

我国少数民族简介——蒙古族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5-01-21 阅读:282443

     

全国有蒙古族人口5813947人,其中402.92万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在辽阔的草原上,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畜牧业是他们历史上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产业,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曾于十三世纪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94751,蒙古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省级区域自治的民族。

    蒙古民族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世之作主要有《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黄金史》、《四部医典》、《江格尔》、《格斯尔可汗传》等。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西部的爬山调、奔放舒展的安代舞、细腻柔美的盅碗舞、动作健美的筷子舞、流传广泛的曲艺说唱艺术"好来宝"、感人肺腑的马头琴,使蒙古族的歌舞艺术如同他们居住的无垠坦荡的大草原一样,粗犷豪放,独具特色。

    特定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蒙古族的服饰主要由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部分组成,华丽美观,别具一格。蒙古族的饮食主要有奶食和肉食,奶食叫"白食",它在蒙古人心目中是高贵的食品,招待客人、逢年过节、喜庆筵宴时先敬献白食,让客人品尝;亲人出门远行,也用白食祝福,向亲人远去的方向洒奠奶汁,祝愿一路平安。肉食叫"红食",按照隆重的程度大致有手扒羊肉、羊背子和烤全羊三类。蒙古包在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毡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千斤,是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区搬迁和拉东西的好工具,一般一个女牧民可驾驭6-7辆,甚至数十辆牛拉勒勒车联在一起长长的队缓缓远行,显示了牧区特有风情。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在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上,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

    蒙古族古代最早信仰萨满教。十三世纪初叶,喇嘛教开始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信奉喇嘛教的主要是蒙古族中的贵族阶级,民间仍然普遍信仰原始萨满教。明代,喇嘛教在内蒙古逐渐广泛传播,从此,在内蒙古各地逐渐建造许多寺庙。喇嘛教的格鲁派(黄教)日益兴盛,黄教逐步取代了萨满教。现在信教的蒙古族群众基本上信仰喇嘛教。

    蒙古族是很讲礼貌和崇尚礼仪的民族。茫茫草原,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出门远行的人在饮食、居住等方面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于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就成为草原牧民的传统美德,成为草原牧人联结友谊的纽带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本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蒙古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