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头与中西部经济: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常态”与包头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教授就明年和“十三五”经济走势与政策导向作了详细说明,分析指出国家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增长时期。在这些背景下,包头应在“5421”战略定位的总体框架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上,采取多种措施,深化改革。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杭栓柱研究员分析了“新常态”的来源、概念和特征,并以包头为例,详细论述了在“新常态”下,内蒙古的经济该如何发展,谈了“新常态”下如何制定经济增长目标, 2020年之前如何进行结构的转换和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未来的动力机制如何转化等三个问题。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研究员通过分析新常态下包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了包头未来的发展路径,即劳动力资源的培育与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的社会化,产业集中度的选择,完善产业配套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保持和巩固产城融合优势。
如何激发包头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市委党校副校长王永明教授认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来源是科学发展,最终结果是惠及民生。需要加强诸多领域的顶层设计,以改革推进体制机制的完善,即只要经济主要指标处于容忍区间,就要坚持减少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使企业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使内需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把现代发展和管理的理念和做法有机融入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璞教授从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入手,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包头经济,并进一步分析了如何激发包头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他认为,激发内生动力,应通过新型城镇化强力拉动内需,使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牵动力,使企业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使消费升级为经济提供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把现代发展和管理的理念融入改革实践中等七个方面来实现。
创新与包头经济发展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汪同三研究员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入手,详细论述了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认为现今国家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宏观调控定位就是一项创新,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常态,包头必需以创新转型为方向来安排宏观调控政策。包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房栋教授分析了包头市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关系,认为创新应该成为包头市精神发展的灵魂。市工商联王昱从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全面释放非公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论述了非公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包头市财政科学研究所陈贺在总结包头市的四项财政改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
产业转型升级与包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郝戊教授运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出2012年呼包银榆产业相关主成份得分及排名,从产业角度分析了呼包银榆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情况,并在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主动转型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内蒙古科技大学李文龙副教授分析了目前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稀土新材料基地的相应基本策略。包头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石雅琼从包头市工业经济结构现状入手,分析了包头市工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内蒙古科技大学闫金山从社会政策的视角研究了包头经济的发展方式,认为我市应该按照党的宏观经济指导方针,均衡“三架马车”的动力,将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构建整合在一起。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孙伟分析了稀土高新区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八个方面提出了稀土高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路径。
二、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定位
清华大学范红教授分析了中国城市在品牌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要做好城市形象提升的工作,就需要科学严谨地挖掘和梳理城市品牌资源,找到城市的个性化吸引力,精准做好城市品牌的定位。并针对包头市实际,指出包头当务之急就是要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工作,同时,特别要重视包头城市品牌营销传播工作,加大力度、掌握方法,让内蒙之外的公众认识到包头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化城市。包头师范学院的许刚雁教授从包头市城市建筑群所体现的文化意味解读城市文化的多元特质:草原文化元素、工业文明精神以及多样性、融合性与包容性,并进一步对包头市城市建设与文化进行深度思考。包头市农牧业局的李申德助理调研员以“包老大”这一称号,深入剖析出其砥砺文化的精神内涵,概括出人们对“包老大”的理解、砥砺文化意蕴,并从历史积淀、褒奖本质以及文化蕴含对其进行开发。
旅游与文化
包头市委党校的教师王岩从“文化涵化”这一新颖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包头市的城市文化,分别从从自然资源、人文遗迹、民间传统指出了包头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稀土高新区社会事务局的王欢立足本区,探讨建设区域性的文化旅游中心,指出旅游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赋予旅游以灵魂,列举了稀土高新区在建设文化旅游中采取的有效措施。
媒体与文化
包头师范学院的刘艳萍以大众传媒为视角,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解读,明确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大众传媒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呼吁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包头日报社的肖楠分析了了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态势,以《包头日报》为例,揭示出传统媒体在面临新形势时的探索出的应对策略,同时也号召有识之士加入媒体行业,共同做大、做强媒体。
建设文化
自治区社科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所长无极研究员以呼包鄂为例,用权威、翔实的数据解析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基本现状和显著特征,同时提出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成功做法,为以“呼包鄂”为引领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主任、内蒙古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孙耀华提出在地方性知识框架内建构城市文化,指出重视地方性知识是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地方性知识则是特色文化走向特色文化产业的桥梁。西口文化研究会会长郑少如以民间智库为切入点,对当前国内、包头市智库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述,对民间智库的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都进行了阐述。包头师范学院张伟教授,畅谈自己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看法,对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对策都有深入思考。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乌静,则提出了应重视草原文化在包头市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彰显草原文化的独特优势。来自文化局的马凤钰学者旁征博引,以包头市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实例出发,提出了四条具体的措施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治理创新与城市品质构筑
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研究员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性,指出国家治理离不开文化,文化是国家治理中最深刻的决定因素。国家提倡依法治国,更需要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必须。内蒙古大学任维德教授详细阐述了十八大以来对社会治理的定义,用详实的案例解释了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并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何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盖志毅教授解析了古今中外对社会及国家的定义,深入剖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国际发展趋势,总结出中国公共治理全面转型的实践探索与努力方向,并结合中国发达城市品质构筑的案例,对我市的城市品质构筑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食品安全与社会保障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乳品工程学院院长、我市首席食品安全专家武建新教授以包头市近年出现的食品安全案例为例,深入剖析了食品安全形势,并对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市委党校法学研究室帅海香主任从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几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具体可行性方案。包头师范学院的张利老师以包头市为例,探讨了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及这一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弊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依法治理与社区管理创新
包头医学院张小丽教授在总结包头市依法治理工作取得的成就的同时,针对性的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对推进包头市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稀土高新区信访局的郭玉明局长通过对高新区信访局现存的积案的具体情况分析,总结归纳了造成积案久拖不决的原因,并对解决积案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土右旗民政局副局长侯党党,从全旗的社区管理体制层面出发,阐述了确立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总体目标,全面构建“一委一站一居”的新型社区工作格局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包头师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宁小莉教授以不包括市辖农牧业旗县的包头市的人居环境为视角,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相对独立性、以及定量定性原则相结合,全面分析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头市环境科学的张智慧结合包头市的实际情况,以生态建设和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为主,辅以其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以全面、简单、可操作性强为原则,提出包头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案。市规划院赵娟院长以大量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包头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和包头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城镇化发展中的机遇,提出了包头规划的新思路。包头市委党校管理学研究室的刘翠玲主任通过对包头市黄河湿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明确加强保护黄河湿地对提升包头市城市品质的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是集科学、权威、前沿于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汇集了众多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知名专家学者,优秀论文作者、实际工作部门代表和旗县区代表在此对包头市创新转型建言献策。发言结束后,与会的其他代表踊跃提问,将各分会场的学术年会氛围推向高潮。相信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对论坛主题都从不同的视角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学术交流,而是能够对包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助力“5421”战略提供更强大的理论支持,为包头的明天更加美好贡献一份力量。(郭雅琴、张敏、苏日雅供稿,刘俊丽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