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研究

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4-07-25 阅读:391593

 

   摘 要:采用民族音乐学基本方法——田野调查获得的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的第一手资料,令人亦喜亦忧,这里的乌拉特传统民歌资源丰富,但总体生态状况令人担忧。今天的文化状况、演唱语境、学校教育状况和外来音乐都不利于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认识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态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传承当地乌拉特传统民歌的方法,对区域蒙古族传统音乐乃至全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有所贡献。

   关键词: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文化状况;演唱语境;学校教育;外来音乐;活态传承人

   梅力更嘎查隶属于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牧民是蒙古人乌拉特部的后裔,祖辈传承的是乌拉特传统民歌,这里曾是这一传统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乌拉特传统民歌是一种既继承了其部落迁出地呼伦贝尔草原古老的原始民歌音乐风格特点,也保留了经本部落人认定的祖辈传唱下来的一种“特殊风格”特点的民歌(“喇嘛歌者”三世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创作的兼容草原文化气息和宗教音乐风格特点的作品)。[1](P66~69)
    一、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生态状况
    笔者在梅力更嘎查开展了田野调查工作,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令人亦喜亦忧。喜的是这里的乌拉特传统民歌资源丰富,不仅有三十多首已经收入《蒙汉合璧乌拉特民歌精选》的曲目,而且还有21首未收入《蒙汉合璧乌拉特民歌精选》的曲目。另一个让人感到些许安慰的情况是当地乌拉特传统民歌的传承人——三位年事已高的知名歌手仍然健在。然而,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总体生态状况令人担忧,其处境可以概括为“危境”和“逆境”。
    传承人乌格优演唱的编入《精选》的歌曲有31首,塔本金有32首,阿拉坦·陶布其有35首。三位歌手齐唱的未编入《精选》的歌曲有21首,它们是:《细柳马》、《释迦牟尼》、《春风》、《大青马》、《抿耳朵马》、《远征的马》、《用烟嘴抽烟》、《名木桌子》、《牧人之歌》、《刚布连长》、《八种乐器的声音》、《二十个骆驼》、《拉起胡琴》、《献给母亲的歌》、《牧羊情歌》、《我亲爱的》、《我的家乡》、《想起家乡》、《放马的小伙》、《黑白耳朵马》、《兔子喝着清清的水》。
    之所以说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处于“危境”,主要原因是这里传统民歌仅有的三位活态传承人——三位知名民间歌手都是古稀老人。表1列出这三位老人的详细情况。
 
                       表1 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传承人基本情况调查表

传承人
性别
出生时间
文化程度
职业
学艺途径
宗教信仰
演唱特点
现居住地
乌格优
1936
没上过学
一生以放牧为主
跟父母和其他亲人学艺
喇嘛教
平稳悠扬
梅力更嘎查
塔木金
1938
初中
一生以放牧为主
跟母亲学艺
喇嘛教
抒情细腻
梅力更嘎查
拉坦·陶布其
1940
初中
一生以放牧为主
跟母亲学艺
喇嘛教
宽广嘹亮富于感染力
梅力更嘎查

   如果在这三位活态传承人健在的时候没有对她们掌握的蒙古族传统民歌进行抢救(记录歌词和歌谱、保留演唱录音和录像),她们一旦离世,其掌握的传统民歌也会随之而去。那时,人们只能报以叹息。如果在她们健在的时候深入研究她们掌握的蒙古族传统民歌,不仅可以研究“活态”民歌,还可以向“活态”传承人提问,与她们互动交流。但是,这三位老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提醒我们:失去这样机会的危险就在眼前。一旦失去这样的机会,最多只能对静态资料进行单向研究。
    之所以说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处于“逆境”,主要是因为今天这里的文化现状、演唱语境、学校教育现状和外来音乐都不利于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1.文化现状
    这里的传统文化源于蒙、藏文化,经过300多年的积淀、演化,形成带有明显的喇嘛教印迹的梅力更嘎查蒙古族文化。这里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传统民歌,而传统民歌又承载着这里的传统文化。数百年来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我们把这种当地传统文化有利于梅力更嘎查传统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环境称为“文化顺境”。这样的“文化顺境”一直持续到建国前,而后“文化顺境”逐渐演变成“文化逆境”——阻碍传统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环境。
    建国后,内地人口北迁使这里的汉族人口增加,随入的汉族文化影响了这里的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吸收了汉族文化。促成当地传统文化转变的另一个原因是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步普及,科学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里的喇嘛教不断衰落,带有明显喇嘛教印迹的传统文化也日渐式微。
  改革开放前这里的传统文化被逐渐“蚕食”。改革开放后,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速,这里的传统文化就被迅速侵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迅速压缩。
  梅力更嘎查的传统经济是牧业经济。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骑马放牧时,禁不住要唱曲调悠长、节奏自由舒缓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现在,许多梅力更嘎查牧民骑摩托车放牧。很显然,发出很大噪音、风驰电掣的摩托车既不能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和谐,也无法与蒙古族短调民歌匹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迅速被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取代。现代文化带给梅力更嘎查传统民歌生存、发展的阻力日益增加。
    2. 演唱语境
  传统祭祀活动和传统民俗活动是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重要的演唱语境。近些年举办的各种传统祭祀仪式已经从简,与传统祭祀相伴的民歌演唱活动也随之异化乃至消失。由于人们觉得现代民俗礼仪的形式省事、省力并且新鲜,梅力更嘎查村民越来越多采用现代民俗礼仪,传统礼俗形式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传统民俗礼仪的淡出和现代民俗礼仪的盛行使得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失去另一个重要的演唱语境,也使传承人失去重要的演唱舞台,还使传统民歌失去重要的观摩、学习和传承平台。
    3.学校教育现状
    梅力更嘎查蒙古族子女的学校教育是在城镇和市区的蒙古族学校完成的。幼儿园、小学阶段是在包头市九原区蒙古族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包头市蒙古族中学。所有课程采用蒙语授课,学生们主动学习和运用蒙古语为民歌传承奠定了语言基础。可是传统民歌在学校传承的现状是,虽然在包头市九原区蒙古族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中,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占了25%,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和校内外各级比赛也都是围绕蒙古族传统音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材中关于地方性传统音乐(主要是乌拉特民歌)的教学要求,因存在着师资困难而无法进行,确实没有教师能教唱乌拉特传统民歌。     另外,还有一部分孩子选择到城镇和市区汉族学校完成学校教育,这些孩子与本民族的语言、乌拉特传统民歌也就更加疏远了。
    4.外来音乐
    外来音乐传入梅力更嘎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
    建国后,外来音乐借力于党的文艺政策传入梅力更嘎查,党的文艺政策成为促使梅力更嘎查音乐生活变迁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创作和翻译了大量新歌曲,随后这些歌曲就通过文化部门、文艺团体、广播、学校等渠道传入牧区,成为牧民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本村一些年老牧民讲,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在学校里学会的、广播里听到的,更多的是这些新歌曲,而且当时的年轻人更喜欢唱新歌。新歌的广泛传播使得梅力更嘎查的蒙古族传统民歌失去了其在当地音乐生活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改革开放后,外来音乐借助人口流动、中蒙两国文化交流和现代传播手段不断侵蚀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存空间。人口流动使这里的居民对外面的世界和音乐有了亲身体验,中蒙两国文化交流带来的蒙古国音乐使得这里的居民既倍感亲切又耳目一新,现代传播手段缩短了梅力更嘎查与世界的距离并使外面的音乐触手可及。由于这里的居民与蒙古国人民属于同宗同族,梅力更嘎查居民很容易接受来自蒙古国的音乐。在梅力更嘎查当代蒙古族群众音乐生活中,蒙古国音乐也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近十年,随着牧区广播、电视、光碟播放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蒙古国音乐(尤其是其流行音乐、通俗歌曲)迅速传播到了牧区各个角落。
    多途径传入的外来音乐迅速抢占、压缩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存空间,加大了当地传统民歌的传承阻力。 
    二、保护与传承的方法
    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随时有失传的危险,其生存、传承面临多重阻力。如何使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摆脱“危境”和“逆境”并且转危为安、化逆为顺呢?
    首先,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在三个活态传承人健在的时候开始对她们知晓的曲目进行抢救性采录。采录采用笔录与录音、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笔录时应全面记录歌词和歌谱,录像时还应记录民歌的演唱语境。因为笔录与录音、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民歌的全貌。
    由于时间紧迫,在不影响抢救性采录的前提下应组织人员学习、研究当地蒙古族传统民歌。一旦采录工作结束,应立刻开始全面学习和系统研究。首先应学习当地蒙古族传统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掌握其演唱风格。系统研究包括对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的历史、现状、形态、演唱技法、重要传承人、地方风格、语境、表演、传承、传播等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但应首先研究其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因为传承人可以示范、解释具体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传承人健在的时候深入研究她们掌握的蒙古族传统民歌,不仅可以研究“活态”民歌,还可以向“活态”传承人深入问究,获得最直接的心口传承。
    在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活态传承人健在的时候完成完整采录、全面学习和系统研究则可使这里的蒙古族传统民歌转危为安。学习者和研究者可以担负传承的使命,向其他人教授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
    与使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转危为安相比,转逆为顺工作的难度更大,因为在造成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生存“逆境”的四个因素中,只有学校教育状况是可以人为改变的。根据包头市九原区蒙古族小学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临时措施与长期措施结合的方式改变学校无法开展当地乌拉特传统民歌教学的局面。临时措施是让健在的“活态”传承人进入课堂授课,充当临时教师;长期措施是立即指派有天赋的教师向三位传承人学习梅力更嘎查传统民歌,并将其培养成校内传承人,让其担负向学生教授传统民歌的任务。     由于上述工作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花比较长的时间,个人或一个社会组织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政府部门应承担起保护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专项资金,组织各方面力量参加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保护、传承。
    只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保护、传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采录、学习、研究、传承当地传统民歌,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生存状况必定会大大改善,还将为当地蒙古族民歌传承开辟出新的途径。
    保护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这是保护当地最重要的蒙古族音乐资源。正如我国著名蒙古族音乐学家乌兰杰先生所说:“民歌是蒙古音乐之根,也是整个草原文化的主流。” [2](P4)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也是当地蒙古族传统音乐之根。显而易见,根深才能叶茂,根衰败植物必将凋敝。如果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有效传承,一旦这支蒙古族音乐之花凋敝,人们将悔之晚矣!
    保护、传承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第二个重要意义在于,这是保护、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因为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反映着当地生产、生活等社会诸多方面的面貌:有用于牧业生产的民歌(如“哄羊调”),有过年、过寿、生子、乔迁新居、婚礼宴会等民俗仪式场合演唱的民歌(如“三福歌”《造福》、《缘福》、《洪福》),有宗教歌曲(如《释迦牟尼》),有赞美家乡风物、景色的民歌(如《春风》、《我的家乡》、《兔子喝着清清的水》),有讴歌亲情、友情、爱情的民歌(如《献给母亲的歌》、《远征的马》、《大青马》、《用烟嘴抽烟》、《二十个骆驼》),有训道颂德的训谕歌曲(如《八音调》、《宝仁罕的柳条》、《真贵的三宝》),有讲述历史、颂扬当地民族英雄的民歌(如《刚布连长》),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民歌(如《八种乐器的声音》),还有讲述生活艰辛的歌(如《抿耳朵马》)等。保护、传承梅力更嘎查蒙古族传统民歌有助于当地蒙古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血脉的传承、延续,也有助于传统民歌的社会功能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三、结语
    此次调查的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只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类型中的一“斑”,更是全国各民族民歌中的一“点”,但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存状态颇具代表性。我们期望有关部门重视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抢救、整理、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的成功将为具有相同处境的区域蒙古族传统音乐乃至全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的抢救、整理、保护与传承提供经验,并起到以“点”促“面”的作用。我们期望这里的传统民歌之花在世界音乐花园中常开不败,更希望中国所有民族传统音乐都能够被完整保护、不断传承,并对促进全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 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擘梅日更葛根 [J]. 内蒙古艺术,2003,(2).
[2]乌兰杰. 学习蒙古民歌,弘扬草原文化[A].99首蒙古民歌精选[M]. 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张晓武(1971-),女,山西吕梁人,硕士,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论文有《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等。
    本文来源:《阴山学刊》2014年第2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