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彩 霞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区域甚至国家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然而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基于廉价资源的低层次的传统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仅仅着眼于企业之间的线性生产联系,忽略了它们的生态性网络联系,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集群的衰落。如何实现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升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产业集群演进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地理版图上出现了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区域的集聚,且它们因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被称为经济活动的“经济马赛克”。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世界经济潮流发展速度加快,在各国已经成为企业、区域和国家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产业集群的粗放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和谐,是制约传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实现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升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产业集群演进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产业集群及其生态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出现,并且许多国家成功的实践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于是引起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决策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的关注。由于产业集群自身形式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角度、专业背景不同,导致对产业集群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波特在研究一国竞争优势来源的过程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组成的群落。德国的范登伯格和范稳汀(2001)认为集群是指在商品、服务和知识的交易过程中形成的紧密关联的专业化的地方性网络[1](P119)。斯欧对于产业集群含义的理解更宽泛一些,认为产业集群是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知识生产机构、一些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集群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定义。有的认为产业集群是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 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2](P122)。有的学者从生态学角度看,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的同类企业或相关产业组成的和生物种群具有相似行为特征的一个有机整体[3](P56)。
学者们对产业集群含义的解释只是在表述上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产业集群是集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企业及其关联机构共享资源,进行专业分工协作的群落[4](P14)。这个共性强调了产业集群就像生物有机体的一个群落,它是企业及其关联机构有组织的综合体,而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或堆积物。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产业集群的分布,但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层次也比发展中国家的高。如美国,大约有400个产业集群,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像航天制造、IT技术如硅谷、信息产业;有像加利福尼亚的葡萄种植和加工业的农业产业集群;还有源于发达的金融(纽约)、体育、娱乐、文化(好莱坞)等服务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建立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机制,塑造了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具效率和活力,也成为企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几乎都是基于悠久的传统产业或本地资源优势自发成长起来的传统产业集群,如福建晋江、江苏南京的电力二次设备、张家港的毛纺毛衫、浙江温州的鞋类产业集群,北京的中关村属于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推动了本地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针对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产业生态原理,对集群内各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改造, 使它们成为生态产业链的节点,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物流方式取代群内企业的线性物流方式,形成互惠共生关系,使集群系统发展成为一个生态系统。所以,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初级产业集群向与环境相容的更高的产业集群的演进,使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得到不断的优化从而避免产业集群的衰退甚至消亡。
与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相比,生态化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1)生态性和循环性。生态性指的是运用生物生态系统中类似食物链的运行规律对产业集群进行符合生态规律的产业链组织结构的构建,从而实现较高的生态效益。循环性指生态化的产业集群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方式,进行对环境的无害化清洁生产,从而避免或减少源头和每个环节上污染物的产生。(2)多样性和动态性。多样性指的是生态化的产业集群内部存在众多种类不同的企业,为了能使整个集群具有很大的抵御各种风险和冲击的能力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它们形成种类繁多和合作形式多样化的系统,不至于让群内个别企业的变化影响到整个集群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动态性说明产业集群从产生就总是处于动态演化中,在这个过程中,初级集群不断地向高级集群演化,产业群落的发展也是不断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发展,而不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然也就不会使产业集群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动态性还表现在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不是永存的,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原则的制约下,会不断自由进入或退出[4](P16)。(3)互惠共生性和经济性。生态化产业集群内每个企业都是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以互利共生的关系存在于集群生态系统中,通过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产品交换等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经济性指的是生态化产业集群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由于生态产业集群内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5](P7),有利于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从长远来看,可以降低废物运输的成本或治理污染的费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集群内所有企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化产业集群内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缓解对环境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生产源头上控制污染产生,减少集群系统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集群系统的生态效益。
因此,生态化产业集群是能够解决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大多是依赖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以传统的加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生产为主,如四川的一些钢铁产业集群、苏南环太湖的产业集群等,企业之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采用“资源——产品——废物”的直线型经济发展模式, 没有形成企业生态性网络联系,不能形成物质的循环利用,把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污染了周边的湖水河流,造成水源不能饮用,已危及到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制造业为主的浙江块状产业集群、广东的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以及江苏的自发成长型产业集群等,因过度使用土地资源、不考虑环境成本,面临能源荒、水荒、民工荒以及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随着其内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产业集群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越来越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而逐渐走向衰落。具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首先,传统产业集群属于以资源型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的低层次群落。我国的传统产业集群大多依赖自然资源或本地社会资源的优势自发形成的初级化的群落,如江苏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当地农民依靠本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土地成本起家的,群内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仍然采用只注重数量的粗放增长方式,其产业结构仅仅是简单的直线型供应链,很少对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且集群内部产品也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这就造成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各种能源的需求和依赖很大, 对资源消耗越来越大,频繁出现能源全面短缺、土地强约束、水质性缺水等现象,典型的还有湖南的化学类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类产业集群、江西景德镇陶瓷集群、安徽的矿产品集群、河南的纺织产业集群[4](P18)等,都是依赖于大量消耗本地资源和能源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粗放型的低层次产业集群最终会面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传统产业集群的高度密集,造成对环境污染的速度和程度都超越了集群环境的自处理能力和承载容量。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性和产业链上的关联性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但是,在集群系统中,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以及集群内企业种群的数量必定要受到地区经济环境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很多产业集群是众多中小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且企业之间也是简单的线性合作,为了企业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愿投资建立废气废水处理设施,废弃物的排放速度大大超过环境的自处理能力,排放的污染总量也远远超过集群环境的承载容量,使产业集群置身于一个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最终威胁到了整个集群的生存和发展。另外,一定区域内过度集中的企业种群由于大量消耗同种资源,导致对人才、原材料、市场资源的需求强劲,竞争程度加剧,直接后果就是出现市场、客户、资金、人才等资源的短缺局面。
再次,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及互惠共生的关系。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能只体现在相关产业的区域集中,而是以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为基础,以各企业通过共享资源、功能互补形成互惠共生关系为纽带,而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多数是同行业的简单堆积,企行业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也没有形成生态型联系,而且在技术上互不交流,在经营上也缺乏战略联盟,导致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另外,由于各地区行政体制条块分割,没有健全统一配套的设施和完善的机构,使产业集群缺乏企业间、集群间、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利于物质、能量、废弃物的输出和交换。这些都严重影响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也阻碍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升级。
最后,传统产业集群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不仅缺乏生态观念,而且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也很匮乏。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是高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几乎以中小企业为主,有很多是以家族型企业为主的小型企业,仅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缺乏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这些中小企业由于缺少高素质人才,自主研发能力很弱,而且这些企业在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也较低,因此也就没有在各个环节的生态工艺与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就没有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的通道,大多仍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暂时的经济利益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集群会逐渐显出持续发展动力的不足,甚至会出现群落的衰退问题。
总体而言,国内传统产业集群大多没有摆脱“高消耗、高产出和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那么对于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来说,应该采取什么集群模式来使其持续发展呢?本人认为只有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重构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流程,才能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
产业集群是市场机制下经济利益催生的产物,一般很难自发形成生态化。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基础。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进行生态化转型,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结合起来,才能对各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 才能产生持续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因此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组成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整个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即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报废几乎不产生废弃物,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以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以清洁生产为核心内容。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改造就是通过在集群内对资源开采者、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废物再利用者等进行有机整合[6](P5),形成物质、能量闭路循环的生态产业链,使原料和能源能够循环利用,减少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内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使企业能保持长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增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点:
1.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转型。生态工业园是指基于工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的能使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般工业园区只是属于传统产业集群,众多企业在一定区域的聚集和资源的共享,园区内各企业间缺乏产业的关联性和良好的分工与协作,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聚集的优势,因此生产和交易成本还是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生态网络型物流方式,使其内部企业之间形成互惠共生的有效协作关系,真正发挥企业集群的效应。因此,只有对一般生态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才能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转型和提升工业园区产业的竞争力。根据原有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的特点进行生态化重构,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来构建产业生态链集群。具体来说,通过对不同工业园区的分析,进行有针对性地循环改造,对于产业链比较单一的工业园区,在维持原有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与相关企业进入成为辅助产业,形成产业链的一个个节点,专门集中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对于密集度过高的工业园区,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降低对资源的竞争,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形成生态化工业园区。对于新兴的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要加强企业间生态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构建纵横交错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链条,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建立绿色机制促使工业园区内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化工业园区。因此,产业集群生态化过程实质是工业园区企业生产不断绿色化的过程。
2.运用生态创新技术促进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维持在低层次,而且会出现衰落。意大利的一些传统产业集群现在仍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关键是不断地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技术是指对生态环境能产生有效保护作用或无害处理的技术总称。主要包括生态工艺和生态技术,以及疏通产业集群内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通道的技术等等。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本质上是资源投入与产出进行转换的经济系统,要想提高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投入、产出及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进行技术系统的变革与创新,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产业集群各企业提供资源转换的有效途径,即依靠工艺技术进步促进生产中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尽可能避免过多或过早成为垃圾。
3.把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原理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并作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国家及全球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繁荣。
虽然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要依靠市场机制和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协同机制的作用[6](P7),但只有通过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和产业生态氛围,才能使集群的自组织协同机制和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及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符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包括生态化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逐步使集群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其次,建立和完善产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了防止一些重大经济开发活动和发展规划的决策失误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要实行“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必须建立针对重大经济开发活动和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三,建立与完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立法,使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在运作中有法可依。(1)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谁污染谁污染付费制度,对于任意排放、填埋和焚烧废弃物的行为可以征收高税率,同时对主动处理废弃物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2)要明确产业集群中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产权关系,建立和完善集群内的生态化交易机制。(3)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生态立法,比如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能源高效利用管理制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化产业集群的评价标准;制定废弃物回收的政策以及集群内企业垃圾分类管理、容器和包装循环使用的政策等。另外,针对一些特定产业集群(如电子产业集群和化工产业集群)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要进行专门立法。
4.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为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提高有效服务。政府在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建立专业污水处理厂,解决产业集群各企业的污水处理问题;政府通过投资建设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和信息通讯平台, 以利于企业废弃物的输出和交换。政府通过制定一些强制性法律法规,强制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改造,要求其必须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政府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教育,使产业集群内外各企业对集群生态化的认识从理念变成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同时引导帮助众多企业从一开始就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集群。
5.引入产业集群中介机构,降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交易成本。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增加交易费用,增加企业之间执行合约的费用和违约带来的风险。通过在集群内部建立监督、信息、鉴证等中介机构,以及通过建立地域的中介服务机构集中回收、交换不同区域集群所产生的废物,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6.加强产业集群在资源开发、污染治理和技术方面的区域合作。首先,任何在空间上孤立的产业集群都不可能持续发展,由于一些自然资源、能源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就需要各区域的产业集群进行关于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合作。其次,跨区域的污染物的排放也会造成自然环境的跨区域破坏,这就需要相关区域在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合作[7](P61)。第三,资源开发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许多技术性问题只有依靠产业集群的区域合作才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谢贞发.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5,(5).
[2]陆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演进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9,(9).
[3]徐蓓.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及其生态化模式发展的探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4]吴先华.内生型产业集群知识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何雄浪.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武春友,吴荻.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2009,(8).
[7]赵云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2010,(2).
作者简介:邢彩霞(1971-),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论文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