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广大青年迎来了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更关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何种精神面貌站上强国复兴的舞台中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源头和民族精神的根脉。《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由孔子整理、修订并传授的“六经”,既是历史的承载,又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教化的展开,为中华民族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六经”之教涉及文学、美育、历史、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对于新时代青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塑形具有重要启示。对于“六经”,我们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形塑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源泉。
“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诗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地位。中华文化的理想是“内圣而外王”,实现天下大同。伟大的政治家要“一肩担尽古今愁”,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难以想象的。西方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诉诸宗教;而中国人则是用诗来消弭烦恼,智周万物。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诗教带给中国人的是纯正的思想、温润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这些正是形成伟大人格的关键质素。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我们过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是“经史合参”,通过当时的规章制度、典籍文献结合历史记载来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人情世态。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古代的《书》之教传统,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的规律特点、文化发展的源流脉络和不同民族的冲突融合等,汲取历史经验,从而用一种通脱达观的态度识变、应变、求变,以谋势见远、和光同尘的睿智沉静滋养现在、引导未来。这种历史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人类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乐教”包含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不论西方还是东方的古典教育,都特别强调乐教的重要性,人类早期的教化形式主要是通过诗歌和乐舞来完成的。“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乐”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成人之始,也是大成之终。弦歌雅诵,诗亦乐中之诗,舞亦心中之乐,因此,乐源自心,能动人之情、成人之德、化人之性。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新时代青年,应深刻把握乐教的真谛,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将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人格塑造紧密结合,匡正当前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和偏差,通过开展经典民族音乐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对抗工具理性的扩张和放任感官欲望带来的价值迷惘,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精神禀赋与价值认同,激荡情感、润化心灵。
“洁净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易经》中的三大原则“变易、简易、不易”、三个法则“理、象、数”是古人研究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智慧结晶。研究天地万象的变化之理,掌握变化之机,从而能顺势借势、识变应变,洞悉变化之机,效仿天地无私的法则来应对社会变化和人事变迁。《易经》所研究的“数”的演化,展现的是一种“求真求精、不差毫厘”的科学精神。唐代虞世南推崇《易经》:“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古代的《易》之教传统,致广大而尽精微,用一种广博悲悯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去探索宇宙万物。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物理世界中,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物种,都有一群一群分类的现象。儒家先哲倡导“亲亲、仁民、爱物”,不仅用人伦规范建立起人类社会的礼仪格局,也进一步扩充到万事万物。君子的仁爱有亲疏、有差等,不同等级的爱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诚敬地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由人及物,才能建立起一个“居处有礼,进退有度,万事得序”的礼仪之邦。只有这样才能“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古代的《礼》之教传统,在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通过中华礼仪文明的传承发展,弘扬实践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敬畏天地万物、尊重和而不同、崇尚长而不宰,实现个体的道德完善与人格养成,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时代新人。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司马迁认为,《春秋》“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孔子在《春秋》中“一字寓褒贬”,用简约曲折的文字记叙历史,婉而成章,尽而不污,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我们读懂《春秋》,不仅要学习国与国的交往、人事兴替的历史经验,还要深入领悟中国人掌握历史规律、洞察世情人性的哲学智慧。虽然今天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些基本的处世原则没有变,“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习性和方法仍然被保持。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古代的《春秋》之教传统,让青年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为他们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应秉持尊古而不复古、学古而不泥古的原则,汲取因时而新、因事而化的历史智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成为联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源头活水,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展现青年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王萌(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