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蓉
内容提要:美国小学教师培养在培养机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上。课程设置凸显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广博性与选择性、专业教育课程的整合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将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中,内容安排上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相互支撑,指导管理上强调大学教师与实习机构指导人员结成指导监督共同体,评价方式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校情,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实化课程内容、深化实践教学、强化师资队伍、活化国际交流,探索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小学教师培养之路。
关 键 词:美国 小学教师培养 特点 启示
标题注释: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委托课题(XJK016ZDWT04)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98(2017)11-0076-05
美国教师教育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地方教育自主、社会团体参与;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学制丰富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科门类齐全、多元文化交融等。美国的小学教师培养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解与研究美国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与特点,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与思考。
一、美国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与特点
(一)培养机构
美国所有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师培养,才能取得教师许可证。美国的教师培养于19世纪初兴起,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至今百余年,先后经历了主要以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教育院系为主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逐步建立起由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培养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附设在大学内的四年制教育学院或教师学院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某些专业也可招收二、三年制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育专业人员。
美国小学教师至少要取得学士学位,而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小学教师已在大学修业五年,取得了硕士学位[1]。目前美国教师教育已逐步形成由综合性大学培养师资的态势,且较多的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始设有小学教育专业。
(二)培养模式
美国的教育实行的是分权制,各州高度自治,但在联邦的指导下又有共性。就小学教师培养来说,其招生政策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在校的学生、在职教师以及其他行业有志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员等均可申请。小学教师培养几种常见的模式是:(1)2+2模式。学生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通识课程,经申请批准,第三学年进入教育专业课程学习。(2)4+0模式。学生入校即选定了教育专业,从第一学年起就开始学习教育类课程和普通教学课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重教育类课程的比重。(3)4+1模式。在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学习的学生,先学专业课程,四年后取得了学士学位后,接着进行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
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不能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需经专门机构考核认证后获取。证书分为初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初级证书是一个入门等级的证书,有效期通常为5年,学生在取得学士学位之后可以申请初级证书。这之后的五年内,需通过相关的测试,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均由特定部门颁发。教师资格证非终身制,几年后需再认证,这期间还要按要求进修课程才能换取新的证书。这有效地保证了教师从教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课程设置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实习活动,学分大多在120-160学分之间。大学四年中,前两年主要设置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部分大学会设置少量的专业教育课程;后两年主要设置专业教育课程,部分大学会继续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整体上看,绝大多数课程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少数课程安排在夏季学期(美国学校通常一年设有三个学期,元月初到五月底为春季学期,六月底到八月底为夏季学期,九月初到十二月中旬为秋季学期。春秋季学期大约各为15周。课程选修比例很高,有的达到1/2以上。每个学生均根据自身的基础、特点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选学相应的课程,所以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所学课程、学习进度各不相同。
1.通识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广博性与选择性
通识教育课程通常涉及英语与数学史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可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奠定广阔的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如威廉帕特森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共有130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占40学分,其中艺术交流、大学写作、文学经验分享等表达(expression)类课程占9个学分,哲学视角、历史视角、社会/行为科学、科学视角、定量思维等认识方法类课程占19个学分,另外还有公共选修课有20个学分。模块丰富,指向明确,为学生提供了门类丰富的多样选择。
2.专业教育课程凸显整合性与实践性
专业教育课程富有鲜明的美国文化多元性的特点,把学科内容、教育心理理论和教学实习活动有机联系,强调研究并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凸显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具有整合性。如威廉帕特森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健康幸福、表达、认知方式、多元化与公平性、社区参与、全球化意识六个领域,此外还有写作、技术运用、学术研讨等领域的要求,共60学分。针对该专业获取文科方向学士证书的师范生还开设了教师职业化、高科技时代教学、识字与学习的课堂教学、英语语言学习者及差异教学、语文与社会教学方法与评价、数学教学与评价、艺术创意教学方法与评价、科学教学方法与评价等课程,共30学分。课程特别强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多科性,同时为学生设置有时间较长、内容多样的教育实习,为学生将来承担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积累足够的经验。
(四)实践教学
美国小学教师培养上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度重视,凸显实习的重要性,使师范生尽早完成角色转换。具体说来,实践教学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时间安排上,将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中
安排有较多的课堂见习与较长时间的实习,从见习到实习,从短期到长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贯穿学习过程。如威廉帕特森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学士课程,第一学期在“教师职业化”课程学习中明确要求师范生进行“无人监管的20个小时的见习经验体验”;第二学期在“识字与学习的课堂教学”课程学习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完成“有人指导的20个小时的实地实习体验”;第三学期每周有2天要在实地实习,学期最后两周,须全程待在实地实习;第四学期全期进行教育实习,为了确保师范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经历投入实习中,规定学生本期最多选学1门其他课程,且多在晚上回校学习。
2.内容安排上,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相互支撑
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衔接,注重学生切实参与到实习学校的具体事务中,尝试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尽力使师范生得到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较强的处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如威廉帕特森大学将小学教育专业第一学期的20个小时的经验体验融于“教师职业化”课程学习,将第二学期的20个小时的经验体验融于“识字与学习的课堂教学”课程学习,将第三学期的实地实习和语文与社会教学方法与评价、数学教学与评价、艺术创意教学方法与评价、科学教学方法与评价等课程学习结合,这样,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也就相得益彰。
3.指导管理上,强调大学教师与实习机构指导人员结成指导监督共同体
美国强调“以学校(指中小学)现场为基地”,而不是单纯“以学院为基地”来培养教师,以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专业发展学校通常由大学教育学院与附近学区的中小学合作构建,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学校”通常为公立学校。
4.评价方式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大学指导教师与一线合作教师定期不定期探讨交流实习生的实习实况,予以评价并指导改进。实习结束后,实习生向指导教师提交在小学教学实习中的各种资料,如教案、教学用的实物、教学活动照、小学生作业等,以证明自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同时,实习生还需反思自己在实习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不断促进学生向“反思型实践者”迈进。
(五)教学方法
通常采用小班教学形式,即使是大班上课的课程,也会采用分组小班形式进行讨论;教室规格多样,课桌椅摆放形式多样,便于研讨交流。教师常常组织研究性学习及研讨会,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学科知识与教育课堂,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吸收教育理论,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中不强调系统理论的掌握,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及反思与思辨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业指导,美国高校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全程指导选课、安排学习计划,确定选学专业,辅导学习中的问题、困惑。专任教师除随机的辅导外,通常还会安排固定时间在固定地点,方便学生前来,为他们答疑解惑。此外,学校还通常安排有多种形式的学业辅导,如圣琼斯大学从学校经费中拨出专款,遴选高年级学业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指导中心对课程学习有困难或想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进行辅导。当然也有的学校这样的辅导需另付费,但付费很低。这样,学生的课业学习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指导。
二、美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启示与思考
(一)优化课程体系
1.丰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美国整个高等教育当然也包括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偏低,应大力加强。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多学科领域中培养自己的爱好和追求,选定自己的努力目标,发展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条件[3]。
2.加大选修比例。改变目前国内高校的必修课程比例过大,选修课程比例普遍偏低的现象,否则,相同的课程学习容易导致个体知识素养具有较大的同构性,这既不利于师范生发展个性特长,也不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此外,国内选修课程应多由教师自行申报,无内在逻辑性的现象也要加以改变。
3.设置特色模块。强调知识整合,增加具有特色的课程模块,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学生凸显特色。如北京、上海等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湖南、贵州等中西部高校的学生可能来自农村的会偏多一点,而广东、福建等沿海高校则以沿海地区的学生居多。各高校应根据生源成长的环境、高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适度增设一些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文化特色。
(二)实化课程内容
1.重视教育理论与学科内容融合。美国小学教师培养上对纯粹的教育理论基础课不像我国重视,但开设了比较齐全的学科教育课程,非常重视教育理论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因为教学法课程是师范生为未来教师生涯作准备的重要课程,不是建立在对小学具体学科内容的讨论、追缘及综合分析等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课,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的。我国要以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中心,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直面教育实际问题为基础,以研究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条件,整合好教师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4]。
2.重视对学生差异性的研究。一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教学。如“普通话训练”课程,城乡、各省市区的师范生在普通话学习起点上差异极大,目前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的做法就不太适当,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于入校语音即能达到二甲以上的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否可考虑直接获取学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亦可考虑分层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上指导师范生对儿童差异进行把握。目前我国儿童因城乡、家庭、父母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也存在极大差异,应使师范生能更多地了解儿童以及儿童生长环境之间的差别,要增加对留守儿童、学习有困难、生理身体有缺陷的儿童的研究,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能适应并更多地关心弱势群体的需求。
3.增加家校沟通能力课程内容。培养师范生处理家校问题、与儿童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目前,随着国内家长教育意识的增强,对孩子的教育日益重视,与之相应的,初上小学讲台的教师与家长沟通不畅,严重影响家校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加强这方面教学内容。此外,适当加入全纳教育内容也会是国内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内容构成的一个趋势。
(三)深化实践教学
1.分散实习:实施全程教育实践。尽早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更多地结合真实的教育情境予以有效指导。
2.丰富内容:延长实习时间对于提高实践经验的质量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实习应将时间的合理安排、内容的精心设计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将实习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完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
3.稳定基地: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相对松散,缺乏稳固的实习基地。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大实习学校的遴选力度,与基地院校之间加强制度性联系,建立互利共赢机制。这样,一是确保稳定持久的实践基地;二是为高校教师提供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实践场所;三是为小学教师提供到高校学习深造的机会;四是加强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深度合作研究。
(四)强化师资队伍
小学教师培养的师资队伍构成要多元化。可采用基础教育特聘教师授课制、聘用校外实践导师制等,让一线小学教师参与到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过程中。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实验中去,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撑。对教师的评价考核要全面,对教学、科研、服务等进行综合考虑,教学应含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应列入评价之列,同时还要兼顾教师为学院、学校服务所做的其他贡献。这样,让教师在多方面地参与小学一线工作中,提升从事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从而也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素养与能力。
同时,大力加强教师对学科的研究。美国教师培养上,重师范性,更重学术性。国内作为小学教师培养主力军的高等师范院校,务必高度重视学科建设。高等师范院校最大的学科优势在于教育学科、教育科学研究与心理学科、心理科学研究,这是它与一般综合性大学不同的根本所在。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科也是科学,有其学术价值与地位。高等师范院校要想追求卓越,首先要抓好这一特色学科的建设。要将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5]。而这,需在教师队伍上得以落实。
(五)活化国际交流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为增强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放眼世界,共享国际教育资源。可以说,高校办学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学习国外高校小学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增强师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提高办学水平。要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与合作项目,如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结合,选拔优秀公费定向生,以短期交流或3+1、2+2等形式,与海外高校互派学生;选派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校、小学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聘请美、英等发达国家的高层次人才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承担教学工作等。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师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8.
[2]赵振杰.美国师范教育演进历程中的实践教学变革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7):25.
[3]刘德华,赵亚莉.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5):75-80.
[4]刘德华,欧阳荣华.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30.
(文章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作者简介:蒋蓉(1970- ),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小学教师教育、农村教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湖南长沙 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