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8-05-15 阅读:84974

 

张清俐  王晓宏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传遍全世界,在中国扎根并开花结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和中国的文化领域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关系?3月24—25日,为深入研讨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联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山东威海举办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研讨会”。

  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产生世界性意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埃克·考普夫表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作为人类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因为它们对世界历史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影响力常常作为国家软实力得到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认为,软实力是通过文化、价值观、制度等内容呈现出来的实力;作为软实力内容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三者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他认为,无论是革命、建设的历史,还是改革开放的现实,乃至中国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提升,都可以从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软实力的丰富内容。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艳玲认为,在全球视野中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讲好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程恩富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具体国情为根本依据的软实力,是中国在国际软实力竞争中得以胜利的重要法宝。软实力的提升不仅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中国软实力的传播更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成为国与国相处的最优模式。这些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及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运辉认为,文化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必须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现代转型结合起来,客观分析和辩证吸收西方文化,科学处理“中学”“西学”和“马学”的历史地位和相互关系。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吴文新认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就是,推进“马学”“中学”“西学”特别是“马学”“中学”的互化融合。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释读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使二者相辅相成、科学对接,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及相应的制度实践。这不仅可以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而且还能够使人类走出资本主义悖论,奔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30日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