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妍
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增进民族情感、联络各国人民的基础与纽带。古丝绸之路打开了沿线各国友好交往的窗口,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成功奠定了人们的情感基础。亲密无间、诚信友爱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使沿线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文化亲近感,从而建立深厚的民族情谊,为一带一路发展赢取广泛的民意支持。
文化信任是合作共赢的基础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文化上的信任更能增进思想上的共鸣。构建丝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信任,其前提是我们自身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基础是各大文明的共同发展,动力是沿线国家的自愿和需要。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中国在不断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扶持,使一带一路建设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习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需要参与国家的共同传承和发展。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并存的世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和世界大势,一带一路既是加强参与国家交流合作和增加财富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文化互通与民心相通、构筑相互信任和思想共鸣的精神纽带。加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文化信任建设,必能更加紧密地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起来,将东方与西方、北方与南方、陆上与海上紧密连接起来,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各类国家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和经济整合,开创南南合作、区域合作与洲际合作的新模式。这有助于促使沿线国家达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时代共识,有助于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复兴。
文化自信是文化信任的前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圣先贤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和辉煌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中流动。
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上的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成员自信力的最高表现,物质财富上的自信、军事力量上的自信固然重要,但都不如文化自信那样具有内在力量和外在魅力。古代中国万邦来朝,中华文明播撒四方,中国人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列强宰割的悲惨命运,使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到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渐树立起来。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和构想,要想增进中国同参与各国间的文化信任,自己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两千多年前,伴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华文明通过开拓者万里跋涉或漂洋过海传播到了亚欧非等地,散发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光芒。今天,一带一路又承载起新的责任和希望,在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互鉴中,使中国之力带动更多的区域实现共同繁荣,那么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信任,将是一带一路的动源与支撑。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须承续文脉,彰显底蕴,体验历史荣耀,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展现给国际社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文化信任的基础
习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也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各国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从而获得共同的发展进步。古丝绸之路时至今日仍充满神秘,是因为这条路跨越了不同的文明和宗教,跨越了不同的国度和肤色,以其广博的胸怀将沿线各大文明交汇了起来,整合了沿线的先进资源,实现了文化的互往与互利。尽管一带一路参与各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但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仍然可以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仍可以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新时期,建立文化信任,仍需传承古丝路精神,深度挖掘参与各国的文化资源、弘扬人文传统,求同存异,增进认同。对于我们自身的中华文明,在加强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理念和文化精华,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前进,从而在一带一路沿途乃至世界舞台上彰显其独有的东方智慧及魅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要用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让不同的文明成果能够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发展平台得到继承和弘扬、丰富和补充,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再次将古丝绸之路引上世界舞台,这既是中华文明回归世界文明主流的历史机遇,也是沿线各大文明实现复兴的必然要求。
各国的自愿和需要是文化信任的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提倡同各国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而所有的合作与交流都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都是传播文明、怀柔四方、福泽万邦,而不是实行霸权,这是我国与沿线国家消除疑虑和偏见、增进信任和共识的基础。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沿线国家自愿加入就意味着国家需要,有这样的利益诉求,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力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与冲突,推动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中国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带动参与各国经济发展,共享合作发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多对多的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超越了历史局限,但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强文化信任的建设。只有建立充分的文化信任,才能使各参与国家的文化潜能和智力资源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也必将使广大地区紧密地联结起来,使各国先进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
文化作为各方合作的精神纽带,有着柔性的亲和力,更有着刚性的渗透力。文化信任的确立,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有责任使这种状况不再持续下去。这就需要中国以更亲切的姿态去践行大国责任,彰显中国的天下情怀,对各国的发展予以倾力帮助,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亲和力与感召力。
(文章来源:《大陆桥视野》2017年09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