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

秉持新理念 努力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7-12-18 阅读:164991

 

姜超 戴斌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等重要部署。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努力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将备受关注。农村教育是教育短板和薄弱环节,对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构成严峻挑战。先进的理念对于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时代背景和研究现状让农村教育人必须思考: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怎么选?选什么?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就是人们在努力追求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应该秉持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一种理性认识,也是一种理想追求。这种认识和追求有助于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理念的内容既要强调普遍性,更要强调特殊性。这种理念一方面必须反映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期待,另一方面必须反映教育系统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农村教育首先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活动,其活动性质和特征必然与社会背景密切关联。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如何发展,就是一个新时代课题。农村教育又是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创造性地寻求符合农村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化理念。

第二,理念的功能既要发挥愿景导向,更要反映现实问题。理念发挥愿景导向就是要给全体农村教育人以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让全体农村教育人坚定方向感。有了这种方向感,农村教育的发展便有了前进的动力和参考坐标。理念反映现实问题,就是要求全体农村教育人必须保持警醒,在通往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家必须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直接勇敢地面对问题和挑战。

第三,理念的主体既要考虑全社会,更要强调教育圈。理念的主体是“全社会”,就要秉持农村教育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和共同利益的理念。因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直接关涉教育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公平正义等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益属性”。理念的主体重点在“教育圈”,就是将其视为全体农村教育人的本职任务和自觉目标。因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直接依靠教育系统自身的努力,这是全体农村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追求,更是当前发展时期赋予全体农村教育人的高尚使命。

第四,理念的来源既要追求现代,也要强调传统。顾明远曾指出:“教育现代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强调理念的现代性,旨在提醒全体农村教育人要在现代社会发展大势中积极应对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强调理念的传统性,意味着理念不能脱离过去。继承和发展传统农村教育中的优秀成果,有助于认识农村教育在时间层面的发展脉络,并找到农村教育的历史个性。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尊重、自主、包容、正义、绿色

从理念所指向的五个主要领域——教育对象、学校管理、城乡关系、教育行政和发展模式,笔者选择了尊重、自主、包容、正义和绿色五个发展理念,并针对这五个理念,分别提出了农村教育发展在当前阶段比较紧迫的五个问题,即农村儿童经验挖掘少、学校管理不自主、城乡关系不包容、政府管理不公正和农村教育缺特色。

第一,秉持尊重,挖掘教育对象的特殊优势。秉持尊重的理念,强调在把握所有儿童共性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村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并对这种独特性给予必要的尊重和敬畏,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农村儿童身处农村地区,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农村自然禀赋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潜移默化地形塑了农村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农村儿童慢慢建立起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这是农村儿童从事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也是农村教师应该把握的重点内容,更是农村教师选择有效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第二,提倡自主,敬畏教育活动的专业特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的农村教育自主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从农村学校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来看,当前农村教育水平在总体上落后于城镇教育,近些年政府对农村教育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业机构,具有专业组织发展的自身规律,需要在发展规划、教学设计、制度激励等方面具有较大自主权。从校社关系来看,在农村社区,留守儿童多、隔代监护多、家庭教育缺失、社会风气不良等情况比较普遍,主流建议倡导家校合作、校社合作、多方治理。但在多方参与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必须把握好教育组织的“边界”,必须提防一些“教育外行”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指手画脚”。从教师专业发展看,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很多农村学校的小规模化和住宿化,农村教师的角色日益多样化,教师成了“吃饭管理员”、“宿舍管理员”、“安全保障员”、“放学陪护员”、“心灵慰藉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化发展。

第三,呼吁包容,让城乡教育成为真正的共同体。从生物社会学视角看,我国的城乡教育关系可以进行如下拟人化表述:在“城乡二元”阶段,农村教育好比一个人的“衣裤鞋帽”;在“城乡一体”阶段,农村教育变成了人的“手脚发肤”。“手脚发肤”的功能显然比“衣裤鞋帽”更为直接、密切和高级,但距离“心脑肝肺”等核心职能还有较大差距。从法律、道义等层面看,农村教育在共同体中也应该拥有发挥“心脑肝肺”等核心机能的平等机会。如果我们将共同体之外的要素纳入共同体,仅是为了让这些外部要素到共同体内部担任次要角色、发挥边缘功能,这显然是有失公正的。这样做不但没有给农村教育带来更好的发展,反而使农村教育的边缘地位进一步制度化、合法化、便利化。

第四,秉持正义,理应是当代农村教育行政的伦理追求。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曾提出:“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那么,为了弥补我国以往教育上“城乡二元”的差别化安排,现在就应该在农村教育领域,采取罗尔斯所说的“不平等地分配”方式(向农村倾斜),因为这样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这样才符合正义的原则。我们认为要判断一个政府的教育行政绩效,可以首先审视该时期的农村教育行政绩效。

第五,回归绿色,现代田园教育的应然追求。农村学校地处广大农村地区,大自然赋予农村社区更多的是花、鸟、虫、鱼、沟、河、树、草,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天然素材。在农村社区,这些要素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人为化,而是一种自然的整体状态。比如,很多农村山区的孩子可能在上学、放学路上的登山过程中,就可以直接感受速度、耐力、颜色、角度、平衡性、氧气、摩擦力、水流、心跳等。这样的“山路历程”就综合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多种要素,这些体验构成了孩子们的经验基础。

上述五个理念既具有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责任主体指向,也包括了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还反映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教育现代化可能遭遇的问题。希望这样的理念体系能够有利于实现具有“现代田园”特质的农村教育现代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23日第4版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聘副教授;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