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峻
在当今构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的文化氛围中,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不仅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丰富和拓展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而且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继往开来、将中国文化和中国当代文明引向世界的时代呼唤。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的高等院校曾为大学生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课程起到了良好的育人作用。后来,“中共党史”课仅在全国各级党校开设,在高等院校则停开了。近30年来,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入,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在学科设置中,虽经一些学者长期建言和系统研究论证,中共党史学科始终未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级学科。目前,中共党史学科仅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中面临边缘化的处境。
就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励精图治,仅用68年时间就实现了和平崛起,经历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
中国的当代发展取得了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伟大进步,为中共党史学科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创造了客观条件。如今,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8800余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领导着13.8亿中国人民进行人类伟大文明的创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世界上许多人口在8000万以下的国家都有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的独立历史学科。例如,德国是一个8000余万人口的国家,英国、法国的人口各为6000余万,德国的人文学科中设有德国历史学科,英国、法国的人文学科中设有英国历史、法国历史的学科。作为一个有8800余万党员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96年的征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悲惨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开创出当代中国发展强盛的千秋伟业。然而,当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长期未能设置中共党史一级学科。中国高等院校在近30年没有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育和宣传未能获得充分的体现。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著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出版了我们党历届领导人的年谱、文集、文选。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并未进入高等院校的讲堂和大学生的视野。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清正廉洁、严惩贪腐等优良党风和传统。大学生和研究生对此往往知之甚少。尽管历届大学生、研究生在校期间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不在少数,但他们对党的奋斗目标、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光辉的历史往往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理认知。大学生、研究生的党支部活动大多是到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游玩,很少会自觉到党史重镇、红色圣地和革命遗址参观学习。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个别学者、作家未能真正系统深入地学习、钻研过中国共产党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缺乏客观认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缺乏理性认知,在文艺创作中未能明确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革命史观、革命的文艺观。他们未能认识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障碍。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才最终推翻了这三座大山,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危局,走上了人民翻身解放、国家发展强盛的复兴之路。如果个别学者、作家党史学识残缺,立场、观点错位,又怎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敬畏和热爱之情,写出引发心灵共鸣的优秀文艺作品呢?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大意义是推动党史研究、加强党史学科建设的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