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7-07-17 阅读:190746

 

耿化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路线图,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加强和改进中共党史党建(简称“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是高校党史工作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史党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自身建设为研究对象,是学校党史党建教学的重要科目。党史党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被纳入党的工作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史的学习、教育、宣传和研究,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重要法宝,注重从党史党建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党史国史和加强改进党史党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把“全面从严治党”列为十八大以来的党建主题,为新形势下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总结运用党的历史和自身建设的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是发挥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学科功能的内在要求。党史党建不仅具有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学科的某些共性,而且因为自身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性而展现出党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独特品格。“资政育人”是指它对于党的治国理政、管党治党、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具有的重要作用。

  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源自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实践的产物,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注的是中国独特的时代性课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中国独有的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拥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门立足中国本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特色之学”。它具有特殊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归属,既不能被纳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谱系,也不单独属于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任何一个一级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和党性高度统一的“要害之学”。它具有资政育人功能而备受党和国家重视,是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奥秘所在的核心学科。

  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是高校加快培养党史党建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面向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需要重点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力度,努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门人才。

  总之,高校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既是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更是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高校作为党史党建工作重要阵地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党史党建人才队伍的迫切要求。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学科建设

  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具有光荣传统和厚重积淀,但与十八大以来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缺乏统一开设课程的支撑。20106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应“把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现今,除了专业课程外,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党史党建公共课程的高校很少,而且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缺口较大。

  其次,缺乏独立发展的学科平台。目前,高校党史教研机构大多改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建有党建教研室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大学设有“中共党史系”,均附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或政法学院下,在教学、研究方面存在制度性的发展瓶颈。

  再次,学科定位不清,学科归属模糊。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将“中国共产党史”划在历史学所属二级学科“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目录中。国务院学位办把“中国共产党历史”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把“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现改称“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的研究生学位点归入政治学学科。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准备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这就容易造成党史党建学科不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可以放入相关学科建设的认识倾向。在以一级学科统领学科建设的导向下,分属三个一级学科的党史党建无法回避“边缘化”问题。

  学科需要建设,改革需要担当。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也与学科内外的变革有密切关系。其中,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院系调整和一级学科建设导向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或消极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加强和改进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既要肯定成就、总结经验,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寻求破解之道。

  第一,坚持学科主体性,划清学科边界。在处理“党”字口、“马”字口学科问题上,需要弄清楚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现有一级学科的设立和规划还存在不完善不科学的环节,存在片面强调一级学科的“一刀切”做法,可能造成若干二级学科特色不彰、优势不再的问题。事实上,这已经在本科教学评估、政治理论课改革、学院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给高校带来了一些启示。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存在密切联系,但同时又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学科话语,不应成为攀附某一学科的“附庸品”。在尊重其二级学科地位的基础上,应考虑是否将其调整为一级学科。

  第二,坚持特色优势定位,探索“三个打通”。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应当坚持继承传统、关注现实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在打通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理论、党史与党建的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挥理论“蓄水池”和智库作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优秀成果。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在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党史党建为核心,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相关学科在内的“大党史”学科群。在把握党的工作大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党史党建学科应坚持立足传统、发挥优势、培育生长点和彰显特色,依循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三部曲和“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党建史”的“三史合一”新框架,把打通党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理论、党史和党建作为规划发展党史党建学科的根本方向。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打造学科建设平台。一门学科的兴盛,往往是时代问题的反映,也是应对时代变革的产物。就高校学科建设而言,教学研究是基础,人才培养是目标,师资队伍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党史党建学科之所以与相关学科存在关系不顺畅、特色优势不突出、协同建设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往往与学院学科的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有关系。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筑牢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平台为出发点,为进一步发展党史党建学科,为高校解决学科协同共建、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发挥先行探索、创新发展、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党史党建学科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29头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