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丽
先秦齐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而齐文化的核心要义则是“包容”。
姜太公的建国思想
姜太公封齐,“因其俗,简其礼”,保存了齐地原有的地方文化,治国的大政方针则是宗周礼乐文明,二者有机结合,形成齐文化的雏形,这与鲁国建国时的彻底文化革新不同。据《说苑》记载,太公封齐,三年报政,周公问太公,怎么将齐国治理纳入轨道的。太公说:“尊贤,先疏后亲。”“尊贤”,即重用有才能的贤德之人;“先疏后亲”,即优先重用关系较远的人,然后再重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这表现出齐文化的包容性。与之相对照的是,周公封鲁,长子伯禽在鲁国管理国政,用五年的时间改变鲁国当地原有的民俗,重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先内后外,重视宗法制度。齐、鲁建国时期治国理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姜太公根据齐国“地舄卤,人民寡”,即盐碱地多,人口稀少,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特点,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方针,重视商业和手工业,重视渔业和煮盐业,通过与其他诸侯国的贸易获得利润,进而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所以,当时很多其他国家的百姓都来到齐国,齐国因此强盛,成为东部最大最富的诸侯国,为齐国后世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管仲对人才的包容
姜太公之后,齐国文化的另一个高峰是齐桓公时期。齐桓公在周天子势力衰微的情况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齐桓公在治国理政方面,也充分表现其包容的思想。
齐桓公即位之后,充分信任管仲,任命管仲为相,将主要权力交给他。管仲不负重托,在齐国内政外交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管仲治国,包容性也很强,这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任用上。管仲曾经说,在外交方面,他比不上隰朋,因此任命隰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在农业生产方面,对于如何开垦土地,如何充分利用土地,他比不上宁戚,所以任命宁戚负责农业生产;军事作战,激励士气,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他比不上王子城父,因此任命王子城父负责军事;宾胥无断案合理,不害无辜之人,不诬陷无罪之人,因此任命他负责司法;东郭牙不怕触犯国君,不惧死亡,不屈服于富贵,努力进谏,因此任命他作谏官,负责向君主提建议。管仲选拔适合的人才,任命他们在适合的岗位上,这些人才为齐国作出巨大贡献,国家管理也因此取得很大的成功。
管仲也认识到,作为相,要对国家政事总体负责,需要有全面的眼光和对人包容的态度。管仲生病去世之前,齐桓公去看望管仲,问鲍叔牙是否可以接替管仲为相,管仲认为不可。管仲认为,鲍叔牙是君子,但是鲍叔牙最大的问题是“好善而恶恶已甚”,也就是说,鲍叔牙对别人的好处和不足之处都记在心中,不能忘掉,而不能宽容别人。鲍叔牙太过正直,甚至不能为了齐国利益而委屈自己。相比之下,隰朋就更有包容之心,能够宽厚待人,兼顾各方利益,也能低调做事,给百姓带来好处,而不炫耀自己的权力。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所以管仲推荐隰朋任齐相。
田齐的治国理念
据《史记》记载,齐威王时期,邹忌曾经以古琴的大弦、小弦作比喻,说明君臣各司其职、互相包容、和谐政治的重要性。之后的齐宣王也认识到,君主最重要的是包容。因为大道能包容众人,大德能够包容属下,君主无为而无不为,这样国家必然大治。在文化建设方面,齐宣王也体现出其包容性。齐宣王建立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游学稷下,这些稷下学士不治而论,文化达到同时期的最高水平。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喜爱有学问的人和善于游说的士人,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这些士人汇集在稷下学宫。齐宣王赐给他们高门大院,任命他们为上大夫,给予优厚的待遇。这些士人不必参加国家管理,随意讨论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待遇的优渥,环境的宽松,使齐国学术达到鼎盛状态。齐国稷下学士人数众多,顶峰时期达到上千人。他们讨论政事,探讨学术,整理齐国乃至天下的典籍,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稷下学宫因其包容,故能各家争鸣,取长补短。齐宣王时期文化的包容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展现。苏秦来到齐国,对此颇有感慨。苏秦发现,在临淄城中的齐国百姓有各种娱乐生活,他们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踏踘;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百姓人来人往,穿着精美的丝织品;这里家家富裕,人人意气扬扬。正是齐文化的包容性,成就了齐国的富裕、自由、自信。
齐国的大国之风
《管子》是齐文化的重要典籍,包含齐国的治国理念。《管子》的包容思想,在君主表现为得人的思想。《管子》认为,必须崇尚贤人,听取不同的声音,使士人能够说出君主的过失,以改进政治。《管子》具有谦厚安静的思想,认为既然天地公平无私,君主也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管子》反对骄傲自满,强调说,有的国家自己觉得强大无比,这样的国家不可以仕任;有的家族认为自己富贵无比,这样的家族不要将女儿嫁过去;骄傲自满的人,不要与他交往。“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盛极之后必然衰败。唯有包容,才能有所成就,因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髙。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明主包容众才,任人之长,必然成就伟大功业。
齐文化的包容性,在姜太公时期奠定基础,到齐桓公时期全面展现,其精髓主要表现在《管子》一书中。田齐时期,包容思想在稷下学宫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齐文化的包容性,是历代累积的结果,在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中有多角度的展示,这也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结果。齐文化的包容性,形成了齐国的大国之风。直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发现齐地百姓生性阔达,聪明才智不外露,齐文化的包容性已融入齐人的生活中,成为齐人品格的组成部分。司马迁非常感慨,说:“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这是齐文化包容性的充分展现。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