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7-03-28 阅读:189121

 

陈一收

  文化是民族精神上的血脉、基因与家园,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根基,也是强化民族认同、维系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尊的灵魂,在文化上自信的民族和国家,意志坚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全民族和国家在自信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生存的智慧和繁衍的能量,生生不息。无论对民族生存而言,还是对促进民族发展进步而言,文化自信对凝聚民族力量的价值具有不可估量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民族自强需要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成为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勠力同心、协同奋进的强大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如果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消融,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思想俘虏和精神附庸,极易陷入殖民化的悲惨境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要从文明渊源和文化传统上,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的问题,即在厘清中华民族自我主体性身份,确立自我自主性地位的基础上,明确自我前行的方向和道路,增强民族复兴的勇气和动力。

  文化自信需要新的内涵。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密切相关。近代中国遭遇了强大外敌的入侵,全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华文明面临着中华文化主体性丧失的巨大危机,中华民族一度在“向何处去”中彷徨和徘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随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中国革命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拨正航向,中华文明得以接续前行。可以说,中华文明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过程中,生长出新的文化果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当前,我国在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致力于让更多国家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和成果,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往、交流,在进一步丰富人类文明色彩的同时,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独特魅力。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中华文化不但得以发展、壮大,而且有十足的高度自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自我的确证和认同,是中华民族主体精神力量的自我彰显与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在认同、传承与创新中,文化为民族形成编织了一条坚不可摧的精神纽带,构筑了民族寄寓认同的精神家园,强化了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自信根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在文化上,就必须而且只能传承中华文明中优秀的基因,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新自身的文化特色,始终保持积极、开放的形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充实入中华文化肌体,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文化始终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且兼容并蓄。

  历史映照着现实与未来相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植根自身历史,在文化的继承上有所前进、发现、创造。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文化具有足够的自信支撑中华文明始终昌盛不衰。历史必将证明,凝结着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与文明特质、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与强劲的不竭的自信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126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