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

让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6-11-29 阅读:194718

 

郑冬芳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祖国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在正确宣传、反面批判和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正面宣传。高校教师要坚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指导中展开正面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达是一个从“传”到“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手段和方法得当,会提升“达”的效果,手段和方法不得当,会降低所“传”内容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具体运用何种手段和方法则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某一种手段就是绝对的好,或某一种手段就是绝对的糟,必须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有时知识性讲解的效果会更好,有时互动式教学更加合适,有时问题式教学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等等。

二是勇于反面批判。如果说正面引导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话,那么反面警示则是通过批判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当下社会存在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其他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成为无法忽视的事实,在这些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中,不乏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东西。而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好奇心强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某些“新鲜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正是凭借所谓的“新鲜”和“另类”特征引发大学生的关注甚至认同。面对这些向学生传递负能量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我们要勇于表明立场,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当然这种批判,不能只是“打棍子”或口号式的简单讨伐。简单讨伐做起来容易,但难以打动人心,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说理,而且是深刻的说理。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会说理,通过说理使“消极的批判变成积极的批判”,提升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鉴别力,并由此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

三是重视新媒体传播。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这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对于他们而言,从网络等媒介上接触各类信息已成为生活常态,而各种价值观也争相通过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重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对运用网络进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思想教育是十分重视的,通过开设课程网站、拍摄课程视频、建设“慕课”课程等方式进行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出现,在继续巩固这些教育形式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媒介环境。

在目前的网络中,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两微一端”)是最受瞩目的新媒体,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通过创作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秒拍视频、歌曲、动漫等作品,开设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等,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价值观。现实中已有这样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如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视频“反对颜色革命”等。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088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