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耕 谭圣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都是满怀自信、追求自尊自强自立的伟大民族。仅从无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艺作品中即可略见一斑。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等神话故事,反映出古代先民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毛遂自荐、楚庄问鼎、项羽破釜沉舟、诸葛亮隆中对、祖狄中流击楫、岳飞直捣黄龙等历史故事,同样表现出古代英烈的壮志豪情。诸葛亮的“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都是自信自强精神的充分体现,表现出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墨子》曰:“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史典》云:“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这是对君子的人格要求,强调应以自信修身,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传统美德与伦理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5000年的悠久历史。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民族和谐共处,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约在5000年前,黄河与长江流域开始出现早期文明。4000年前,属于传说中的炎黄尧舜禹时代。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夏商周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首开通向欧洲的丝绸之路。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各国特使、商人、学生等纷至沓来。元代成吉思汗率领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创建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成功开辟亚欧航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天文、数学、农业、冶炼、医药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闻名世界,丝绸、瓷器、茶叶畅销海外,敦煌石窟、秦陵兵马俑、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堪称奇迹。这些伟大成就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并将在历史长河中丰碑永存。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瑰丽璀璨,少数民族史诗《格尔萨》《江格尔》《玛纳斯》和组曲《十二木卡姆》等沁人心脾,还有百花竞艳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绘画、栩栩如生的雕塑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华文明既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与世界各国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古老的汉字传播到东北亚和东南亚,形成了著名的“汉字文化圈”,而从印度、西亚和欧洲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则在我国生根开花。既有汉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玄奘取经和鉴真东渡,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有达摩、利玛窦、艾儒略等来华传教,阿倍仲麻吕、汤若望、南怀仁等出仕任职,以及马可·波罗的商旅之行等。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启蒙,倡导民主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推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成功转型。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敲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救亡图存、实现民主共和进行了艰苦探索,但终究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将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果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崇高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那么加强文化传播则是中华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明智选择和根本途径。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传播是必然要求。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播于世。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传播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文化传播需要从传者、内容、媒介、策略、受众和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并结合全球化的语境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播模式,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包括政府主导的公共传播活动,民间自主的沟通交流,市场化的文化营销,以及借助孔子学院、中文学校与华文媒体的力量,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传播力。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并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高度融合,形成了信息丰富、传播迅速、文字声像兼备的全媒体时代,从而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更高效的传播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建构科学高效的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增强和丰富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模式、方法和策略。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原有优势,又要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渠道,还要拓展以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力求做到大众传媒与实物媒介相结合,议程设置与交流互动相结合,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中华文化从自信、自觉到自强的发展飞跃,为全人类的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章来源:《红旗文稿》2016年第15期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