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传统文化与严以修身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6-06-28 阅读:188066

 

石志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强调的德政思想核心要素就在于修身。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修身对于执政者和普通群众的重要性——“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对于执政者,要坚持修身为本,在修身为本基础上进行治国理政;对于普通群众,也要坚持修身为本,在修身为本基础上进行为人处世。只有这样,治国理政效果才会好,为人处世效果才会好。

古人通过正心、立德、改过等方式来实现修身之目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韩愈的这段话告诫我们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先正心,才能够实现修身这个目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能够对具体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北齐有个大臣叫王肱,少年时期就读了许多儒家方面的书籍,深知修身的重要性。十三岁时,王肱见到了当时扬州刺史郭元贞,叙说自己常看《孝经》,并以《孝经》中的“在上不骄,为下不乱”作为赠言送给郭元贞。王肱之后的从政历程和所作所为也都是按照儒家思想中正心修身要求去执行,建言皇帝“广宽仁之路”、“鼓之以道德”,终成一代名臣。修身不仅要正心,还要立德。古人把树立道德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太上有立德”(《左传》),“君子怀德”(《论语》),“君子以成德为行”(《周易》),这些宝贵的思想都在强调道德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古人通过道德教化、惩之以不道者来营造敬德、树德、立德的良好氛围。古代有个地方官叫仇览,自身道德修养非常高,还把修养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教化的方式传导给老百姓,使得老百姓把道德修养内化为心、外化为行,矫正不良的个人习气,规范撕裂的社会秩序,使得当地出现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和谐共处的局面。当地有个中年男子由于不孝顺受到其母的控诉,仇览了解整个事情后,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感化了这个中年男子。该中年男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当地百姓编民谣来赞誉仇览道德教化在移风易俗过程中的良好效果:“父母在哪边,就在我家庭院;感化了恶鸟,哺生它的父母。”通过道德教化,个体特别是官员如果不接受这种教化,甚至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就要接受相应的惩处。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的朝代,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孝,对于那些不孝的官员进行制度约束和相应的惩罚,使大家看到自身由于不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汉代有个官员叫薛宣,官给事中,颇受朝廷重视,继母去世的时候,他没有服丧尽孝,被免职。修身不仅要正心、立德,还要改过。每个人都有先天、后天的缺点,这样、那样的不足,都会在工作中有一些失误、犯一些错误,如何看待这些缺点、不足、失误、错误,就要通过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来改正、纠正、矫正。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易论第九》)。

(本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41108  作者系包头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