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文
摘 要:墨子的社会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墨子的社会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建设思想;社会调控思想;协调社会关系思想;社会评价思想等。其社会思想有着丰厚的价值意蕴:拳拳真情的人民性;直面问题的现实性;重破轻立的批判性。
关键词:墨子;社会思想;价值意蕴;人民性
春秋战国时期,“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1]162各种对抗力量相互较量,社会生活动荡不安。诸侯之间为争夺利益,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大肆扩张,百姓生活饥寒交迫,正所谓“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1]232面对混乱政局,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墨子从本人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生活经历和生产实践活动中,切身地体会到以力谋生、以力谋利的艰辛,更能理解物质生产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对于社会的稳定、秩序与和谐的强烈渴求,提出了以十论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这些思想充分反映出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总原则。本文试从对墨子十论的分析出发,结合史料,阐述墨子的社会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一、墨子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管理主体多元化思想:君官民团、分层管理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分层管理,古者民之始生,未有刑政,人各执其义而非他义,造成的结果是社会混乱,所以选举天子来治理国家。但是国家很大,天子力量不足,故而辅以三公九卿。但是天下博大,“远国异土之民”也要加强管理,所以划分万国,立诸侯和各级政长,直到乡里组织。天子、国君、乡长、里长分别管理天下、诸侯国、县乡里等基层组织。这些组织都采取上下沟通机制“尚同”。墨子认为社会管理除了政府管理部门外,还应该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的作用,墨家学派就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纪律,并有自己学说和主张的政治团体,在墨子之后便形成了很多学者都论述过的巨子制度。
墨子认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包括法律和规章制度。“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成者无有也”,将相百工皆有法度。每个社会阶层的人都从事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蚤朝晏退,听狱治政”;“夜寐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蚤出暮入,耕稼、树艺、聚菽粟”。[1]47人有不同的专长,“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要“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1]44墨子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推荐他们到各诸侯国就职,对于尽职尽责并履行墨家思想的予以表彰,对于不能称职者则召回罢免。墨家弟子高石子被推荐到卫国,但多次进言劝谏都不实行,高石子认为卫君无道而辞职离去,墨子听后高兴地对禽滑氂说,“姑听此乎!夫倍义而向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向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1]439而胜绰辅佐齐将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国,胜绰三从。墨子认为他“言义而弗行,是明犯也”,是禄胜于义,所以坚决地使高孙子请而退之。也就是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社会何愁不安定和谐。
﹙二﹚保障民生发展思想:强力从事、强本节用
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人立于世,必须要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原则,首要的就是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对于百姓的物质利益,其获取、增加、减少、分配都予以很大的关注。在《天志》、《节用》、《辞过》、《七患》、《非乐》等篇中都有很多论述。在他的十大主张中,就占了三个。墨子看出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动物“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履;因其水草,以为饮食。”但是人类与它
们有着根本不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1]235墨子张重视生产劳动,反对不劳
而获,因此人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而民之巨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解决也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发展。
由于术业有专攻,不同类型的生产要必须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所以“士君子竭肱骨之力,殚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缲。”[1]235墨子看到“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所以主张“食不可不务,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1]23而且,墨子看到人们的品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故曰财用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1]25因此墨子主张要不违农时,注意节俭。墨子还注意借鉴历史经验,要求重视物资储备、加强社会保障。《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因此“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岁”。 [1]26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有限,无论人民如何地“强力从事、毋费一时”也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更不说官府和地主的盘剥和压榨。当时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腐化、骄奢淫逸,人民负担沉重、流离失所。面对这种局面,出身社会下层的墨子对此无比痛心疾首,所以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墨子节用的总原则是:“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1]156墨子还从古圣王之为节用之法、饮食之法、衣服之法、兵器舟车之法、节葬之法、宫室之法等,提出了节用应该把握的合理分寸。
﹙三﹚协调社会关系思想:兼爱、尚贤、非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多种相互联结的方式。社会关系的状态好坏,不仅影响着个体生存质量的高低,而且也决定了社会的整合程度。因此,如何才能塑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状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以此推动社会的整体团结与进步,是历代思想家们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墨子仔细观察了当时产生的各种社会乱象,最终找出了造成社会、政治混乱状态的原因,他认为这些都是因为人“自爱”而不兼爱:“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所以他主张用“兼爱”之法整合人际关系。墨子要求“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爱人若爱其身”,“先万民之身而后己身”,指出了爱人如己,在爱人与爱己的次序上,墨子提出“己先爱人”主张,认为“必吾先从事于爱人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1]120在爱与被爱上,墨子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1]96故此,墨子的“兼爱”要求人们抛掉血缘和差别的观念,打破人伦上的亲疏不平等,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兼爱”的根本意义在于平等之爱,强调社会成员之间只有相爱、相利,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真正和谐。
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墨子提出“尚贤”的主张。墨子从吏治层面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统治者“缓贤忘士”,任人唯亲,吏治腐败。墨子主张兼爱,反对种种家族制度和贵族政治 [2]131,提出了贤者为政的贤人政治观,认为“尚贤亲士”,则天下治,主张贤者立法、司法、行政。从而表达了平民分享国家权力、参与政治活动的强烈愿望。墨子“尚贤”为政的平等观,不是消除尊卑贵贱的阶级差等,而是要求一种机会的平等,主张人的社会地位具有流动性。墨子认为“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所以“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他从“低能高任”,“无故富贵”天下乱的事实出发,提出“列德尚贤”来重建社会管理秩序。“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废之,举公义,辟私怨。”[1]44“‘尚贤’就是在政治上只论是否贤能,有无功德才能,而不论贫富贵贱亲疏。”[3](321)按贤能等级任职,给予贤能者富贵和荣誉,贤者众,左右其君。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墨子提出“非攻”的主张。他把诸侯国发动的攻伐战争看作“天下之巨害”,是最大的不义。墨子认为攻伐战争给交战双方都带来巨大的灾难。对于发动战争的一方,“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丧师尽不可胜数” [1]129;对于承受战争的一方,则是千万人被杀,庄稼被毁,牲畜被夺,家园残破。对此,墨子一方面奔走呼告,呼吁诸侯以“义”立于天下,以“德”结交诸侯;一方面不惜赴汤蹈刃,帮助弱小国家搞好备战,积极防御,用正当的防御粉碎不义的攻战,从而息兵弭战,游说止战,最著名的就是墨子止楚攻宋。
﹙四﹚加强社会调控思想:尚同、天志、明鬼
墨子在探求人们各自为政,相互攻击相互争斗甚至相互残杀的社会现象时,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思想、意志,要实现国家的有效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克服弱肉强食、缺乏正义与理性的社会现象,改变“一人一义”的混乱状态,就要统一人们的思想。思想不统一,行为就不一致,就易造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动乱,理顺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在一个和平有序稳定而又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就必须统一思想,于是墨子主张“尚同”。
所谓“尚同”即“一同天下之义”、“一同其国之义”、“一同其乡之义”、“一同其里之义”。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首先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乡里长。然后自下而上逐级同一思想和行为。“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1]69为了使得上下情相通,墨子还设计了信息收集系统和智囊库系统。[4]132仅仅尚同于天子是不彻底的,还必须尚同于天,“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尚同于天者也。”[1]71墨子所推崇的富于理想色彩的圣明天子或贤君来化乱为治、拯救万民的内容来看,他的社会制度设计是一种开明专制。这一思想本身就反映出小生产者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和对统治者的依赖心理,在客观上可能会成为集权主义、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
针对当时社会病态,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墨子和他的弟子为了实行这些主张,虽能够摩顶放踵,奔走不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但是在别人看来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甚至遭到儒家的讪笑和友人的怀疑及劝诫。如何实行这些主张呢?墨子利用当时社会存在的宗教意识,提出了“天志”和“明鬼”,为他的这些理论观点寻找更高层次的保障。墨子借用天意,反复宣传“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强调只有实行“义政”,才能得天之助,使国富民和,社会安宁,如果以武力侵凌,倚强凌弱,必将受到天鬼的惩罚而无可逃避。墨子指出:“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之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1]181墨子的“天”可称为“天意”,“它是一种既非人格又非神格的意志;是一种超自然又超人力的神秘的能量”[5]213“天”是无所不在的法则,是普遍适用的经义,是评判一切的规矩准绳,他的权威直接表现为监正人间天子的言行作为。我们可以看出这哪里是天志,分明是墨子的一系列主张。
至于提出明鬼的背景也是如此:“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征”、“吏治官府不洁廉”、“政长不强于听治”、“贱人不强于从事”、“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残害“无罪之人于道路”。社会失序如此,如何加强社会控制呢?墨子认为必须使人们有所敬畏,有所畏惧。于是提出明鬼之说。他引证古代帝王传闻和古籍记载来论述鬼神之存在和灵验,以及鬼神具有“赏贤罚暴”的强大威力,通过这种形式来加强社会调控。
﹙五﹚社会系统评价思想:贵义、非命、权与志功
一定的社会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和谐稳定的局面。那么墨子认为理想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墨子认为要“贵义”、“非命”和“志功合观”。墨子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什么是义呢?墨子把义和利统一起来,提出功利的义利观。他提出“义,利也。”[1]281“义,志以天下为分,而能能利之,不必用。”[1]329也就是立志以天下事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有能很好地的有利于天下苍生,但不必为自己谋取地位。墨子指出“义者,善政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1]186在墨子看来,凡是做好事利于人便是“为义”,危害社会和百姓就是“不义”。 “为义”就可“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1]138对于“不义”则要进行鞭挞和抨击。
有“命”论是墨子生活的时代广泛盛行的一种世界观。在当时这种世界观分为两类:一类是天命论,一类是定命论。[6]98儒家提出的观点基本上就是定命论。子夏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墨子没有提出儒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儒家而提出“非命”论。因为定命论否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了现存不合理社会社会秩序,不利于形成“官无常贵、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机制。有命论“上不利天于,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所以是“暴人之道”。他通过“三表(本、原、用)”来明辨和力辟“有命”说,主张要发挥让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温饱富贵,国家才能安宁富强。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社会上立言行事,必定对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如何评价人的社会活动呢?在墨子看来必须采取权衡利弊和志功合观的方法。什么是权?墨子在《大取》中指出,“权,正也”。“于所体中而权轻重之谓权。”“于事为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求”。如何权呢?墨子指出“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就是两利相较取其大利,两害相较取其小害。可见墨子的辩证法思想首要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墨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提出:如果是人己俱利则先利人,人利而己害宁害己。他在《大取》之写道,“圣人恶疾病,不恶危难。正体不动。欲人之利也,非恶人之害也。”圣人保持身体不愿疾病非为己身,而为利天下之故。“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墨子认为不可杀人利天下,因为杀一个无罪之人利于众人等于杀众人利天下,一人乃众人中一人,因此杀一人利天下等于杀众人利天下。而杀己则不然,因为自己有自杀的权力。[3]63任何人做事都会有一定的动机和效果。如何评价人的社会行为?在墨子看来就必须坚持志功合观。志指的是动机,功指的是效果。墨子在回答鲁君提问时提出志功合观。就是要把人做事的动机和产生的效果结合起来评价。但是志功不相从时,如何?伍非百认为墨子之意是志功不从时尚志,先计其志再及其功。如果其志相同,则看功的大小,功多者先为,功少者缓行。[3]66也就是志功也要权衡利弊得失。
二、墨子社会思想的价值意蕴
从墨子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出其社会思想所蕴含着的价值旨向及当代意义:
﹙一﹚拳拳真情的人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要是考虑如何稳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即使对于人民的某些让步,也完全服务和服从于这个目的。但出身社会下层的墨子,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着力解决民之“三患”,“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要求对待朋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1]112墨子敢于冲破贵族等级制,大胆提出“不辨富贵、贫贱、远迩、亲疏”,“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为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开辟道路,有利于有才干的平民脱颖而出。“节葬”、“节用”、“非乐”等无一不是从减轻下层民众负担而提出。“非攻”、“兼爱”也都是从人民生命财产和互相关爱的角度出发。
﹙二﹚直面问题的现实性
墨子的十论大多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而发,为的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魏越问墨子:“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墨子回答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1]481由于墨子社会理论是针对社会弊端而发,没有进行深邃的理论思考,所以有短视之嫌。一种学说要根据其超越性而评价其价值,要能够高度抽象,旷达玄观人文历史的纷繁变化而窥见人类社会的一般性、共同性的问题,才能够超越时代、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而墨家学说的直接实用性就导致了一旦这些社会问题得到解决或者其它学说有替代的解决方案便失去存在的可能性。
﹙三﹚重破轻立的批判性
墨子学说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这些主张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具有社会的批判性。重在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往往批判多于建设,即使有建设方面也不太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兼相爱、交相利”,巫马子就说自己不兼爱、爱有差等,墨子却无可奈何,只是进行了语言抨击。正是墨子没有对违反这些学说而采取的具体的措施,所以才求助于天鬼,以使人们有所顾忌。但事实情况是,墨子的天鬼之说并没有吓到王公大人们,所以战争的数量和规模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也就是说墨子的这些学说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流于思想形态。
总之墨子社会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其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兴利除弊的指导原则、兼相爱交相利的和谐目标、其以十论为核心的社会建设、社会调控、协调关系和社会评价思想等对于我们当代中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才珠、齐瑞端.墨子全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 蔡尚思.十家论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 徐希燕.墨学研究——墨子学说的现代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饶龙华.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6] 张永义.墨:苦行与救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本文来源:《职大学报》2014年第3期 作者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