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金
摘 要: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现代墨学研究的兴起,海内外墨学研究者正是通过墨学国际研讨会相互认识、相互了解,进而不断开展墨学的合作研究的,墨学研究的国际化同时也是墨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墨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研究是历史发展到今日的必然表现。
关键词:墨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国际合作;国际视野
比利时戴卡琳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李廷棉,曾经在
一、墨学研讨会的国际化
墨学研讨会的国际化,是墨学研究国际化在近20年来的重要表征。此前的墨学研究,虽然大都有国际化的视野,但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自说自论,缺少最直接的思想交流和交锋。但近2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一系列墨学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墨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得以加快。
山东墨子学会是举办墨学国际研讨会的开始者和首要阵地。1992年在滕州举办了首届墨学国际研讨会,1994年、1997年又在山东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墨学国际研讨会。1999年在滕州、2001年在北京、2004年在北京,又相继举办了第四、五、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当然,2006、2008、2010年在滕州还举办了第七、八、九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台湾学者王讚源、史墨卿、张尚德、李贤中、孙长祥,美国学者李绍崑,日本学者冈本光生、原孝治、谷中信一,韩国学者李云久、尹武学、朴文铉,都积极前来参加学术会议。
山东墨子学会通过大量举办墨学国际研讨会,先后通过齐鲁书社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至少八次出版了论文集《墨子研究论丛》,还组织编辑并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墨子大全》共100本,这是继严灵峰所编辑出版的《墨子集成》之后,又一大部头的墨子著作出版事件,大大增加了墨学研究的国际化影响力。山东墨子学会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墨学研究专家,如张知寒、李广星、姜宝昌、郑杰文等。中国人民大学的孙中原教授曾经对我说:“正是在山东墨子学会所组织的墨学国际研讨会的影响和感召下,我才有丰硕的墨学研究成果。”孙中原教授近20年来,积极参加山东墨子学会所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写作并出版了《墨子及其后学》、《墨学与现代文化》、《墨者的智慧》、《墨学通论》、《墨子今注今译》等重要学术著作,成为墨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对墨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墨子学会2004年9月,2008年11月,分别在河南鲁山召开“墨学与现代社会”和“墨学与和谐世界”等国际墨学研讨会。会后出版论文集《墨学与现代社会》(大象出版社2005)、《墨学与和谐世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等。台湾学者王讚源、李贤中,美国学者李绍崑,日本学者冈本光生等参加学术讨论。河南墨子学会也涌现了一些重要的墨学研究者,如赵保佑、高秀昌、萧鲁阳、郭成智等。到2012年4月在河南鲁山召开的墨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河南墨子学会共举办了四次墨子国际学术研讨会。
《职大学报》在贵阳学院齐瑞端校长的积极主导下,自2002年以来专辟“墨学研究”专栏,发表墨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推动墨学的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情况是每年学报的社会科学版都至少要有两期专门发表墨学论文,其中每期发表5篇左右,到目前为止总共发表了一百多篇的墨学研究论文。在该学报上发表过文章的有海外学者王讚源、李绍崑、史墨卿、李贤中、邱建硕、孙长祥、吴进安、孙丽娟、李哲贤、萧宏恩、刘焕云、戴卡林、尹武学、朴文铉、冈本光生、谷中信一、吉永慎二郎、尚金锁、邓育仁、潘树仁、金镇凤等,大陆学者孙中原、周才珠、齐瑞端、孙以楷、秦彦士、钱永生、赵保佑、姜宝昌、张忠义、张斌峰、张晓芒、刘邦凡、李永铭、关兴丽、刘刚、张幼林、宋赛花、许锦云等。
为了推动墨学发展,加强墨学研究,《职大学报》于2003年8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首届国际墨学研讨会。海外学者王讚源、李贤中、吴进安等都前来参加学术研讨会。2011年8月在内蒙古包头召开的“墨学的现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是《职大学报》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墨学研究会。本次会议最初拟邀请30名学者参加,但最后来参加会议的学者达到了80多人,其中海外学者20人左右,他们分别来自比利时、巴西、美国、韩国、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一次空前的国际墨学盛会,会议经过认真组织、深入研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过台湾学者王讚源、李贤中、吴进安等的努力筹划,“墨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在台湾东吴大学和云林科技大学得以胜利召开。这在墨学的国际化研究方面是一次重大事件。这次会议除了大陆的16位学者外,还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加上台湾本地的学者,总共有约50人参加了学术讨论,本次会议提交和研讨的重要学术论文基本上都公开发表在《职大学报》“墨学研究”专栏上,对海内外墨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的墨学研究大致形成了四个研究阵地或中心。它们是山东墨子学会、河南墨子学会、《职大学报》“墨学研究”专栏、台湾墨学研究。除此而外,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有呈现出墨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比利时、韩国、日本、美国等,墨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墨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记得有一次,有学者提出希望墨学的国际会议能够在韩国或者日本召开,这也反映了墨学研究国际化的一种呼声和愿望。
二、墨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
在墨学国际学术会议的影响和推动下,墨学著作整理和墨学研究都呈现出国际化合作的趋势。
首先,由任继愈、李广星主编并于2004年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墨子大全》共100册,可以说是墨学国际合作尤其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成果。如李广星先生所说,“《墨子大全》的编辑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及其亲属、有关出版社,慷慨转让有关著作的权益,给予了无私的帮助”[1]。
其次,由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王讚源先生主编,大陆和台湾两岸学者合作的《墨经正读》,是墨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的重要体现。该著作由台湾学者王讚源、王冬珍,大陆学者孙中原、齐瑞端、姜宝昌、周才珠、杨武金等,亲密合作,从2005年在山东大学召开首次“墨经研讨会”,到2011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六年时间,多次开会研讨、进行学术争鸣,反复修改,又通过学术界杨俊光、谭家健、李广星、刘大钧、韦正通等学者亲自审核和见证的重要墨学研究成果。韦正通先生曾对墨经研究的这样一种突出创新模式发自内心地感叹说:“王讚源教授召集《墨经》研究团队,共同探讨《墨经》的旨意,并且撰写《墨经正读》一书,这是空前绝后的创举。把那么多专家召集在一起,共同研讨《墨经》,这是史无前例的,每一位专家都在解释《墨经》,从诠释学看,这一工作在‘《墨经》的诠释学’上已经向前跨了一大步。”[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孙中原教授主编《墨学与现代文化》一书,除了大陆墨学研究者参加编写外,特别邀请了时任台湾东吴大学的李贤中教授写作“台湾地区墨学研究”部分,台湾中国思想史专家韦正通教授写作了墨家的“侠义精神”,韩国学者黄晟圭编写“韩国墨学研究”、“墨学与逻辑”,韩国学者李善瑛写作“墨学与科学”,日本学者山边进写作“日本墨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墨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该著作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1998年出初版,2007年又出第二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合作成果的成就和影响力,目前韩国东义大学的朴文铉教授正着手将该著作翻译为韩语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孙中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谭家健研究员,与美籍华人墨学研究专家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李绍崑教授合作,从1997年开始共同完成《墨子》今注今译的研究。该研究由孙中原教授负责完成墨经和墨家的军事思想部分,谭家健研究员负责完成《墨子》全书的其余部分的现代汉语今注今译工作,成果中文部分已于200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墨子》全书的英译工作则全部由李绍崑教授完成,此成果将对墨学的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邱建硕,在2010年8月合作主编《哲学与文化》(AHCI收录)第435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专题”,邀请比利时学者Thierry Lucas写作The Logic of Mohist Reasoning: Lei and Structured Sorts(墨子推理的逻辑:类与结构化种类)一文,美国学者Walter Benesch完成Thinking about the Unthinkable: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Greek-European Philosophies and Logics(思考其不可思考:比较中国与希腊-欧洲的哲学与逻辑)一文,台湾学者邱建硕写作“从‘侔’式推论考察墨辩逻辑的有效性意义”一文,大陆学者孙中原写作“中西智辩派比较”一文,杨武金写作“中西逻辑比较”一文,王克喜写作“过程性语言与关联性思维之推类”一文等。上述研究专门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着重考察了以墨家逻辑为主体的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思想,以及它和西方逻辑相区别开来的基本性质。这些研究应该看作是以墨家逻辑为重要阵地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三、墨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
近代以来的墨学研究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是因为墨学和中国其他诸学不同的地方,就是墨学自秦汉到清代的两千年中,长期被埋没,没有人去研究,直到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学者们通过比较西学,才发现墨学中的逻辑和科学精神、民主和博爱思想,是中学中与西方思想最相接近者和契合者。
《墨子•经上》说:“化,征异也。”“化”意味着事物对象有根本性质上的改变。近代以来的墨学研究国际化,也同样意味着与过去的墨学研究有一个根本性质的变化。诚如香港学者潘树仁先生所言,“墨学从民国开始才受重视,因为中国受西方科技压迫才看到墨家的重要性,而且墨家具有丰富的逻辑学、诠释学思想,能够增加中西方思想了解的深度,增加中西交流与合作”。[3]
墨学研究的国际化从一开始就同时具有现代化的特征。2004年河南鲁山墨学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墨学与现代社会”,2005年台湾墨学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为“墨学现代化”,2011年《职大学报》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墨学的现代价值”,都体现了现时代墨学研究的现代化特征。
根据孙中原教授的观点,自20世纪初近现代以来,由梁启超、胡适主导的墨学研究,呈现崭新的范式,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方法,吸取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推陈出新,阐发出墨学的微言大义,这种研究就是墨学的现代化,从而也是新墨学所需要做的工作。[4]中西比较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国际性视野的研究。像梁启超、胡适、沈有鼎等学者,都对西方学术有深厚背景,又对墨学有强烈的兴趣,他们的墨学研究显然属于中西贯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学术研究。
在孙中原教授看来,墨学现代化趋势,有其理论根源,同时也存在历史根源。首先,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富于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的普世价值,遇到合适的条件必然会获得它的发展;同时,当今时代是全球化时代,信息社会,受到地球村意识的冲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墨学,必须对现实问题做出回答。上述原因决定了墨学研究的现代化势在必行。[4]孙中原教授特别指出了他的《墨学通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台湾学者李贤中的《墨学——理论与方法》(台北扬智出版社2003年版)、台湾学者吴进安的《墨家哲学》(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版)等,都是推进墨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其实,立足于墨学现代化的研究又哪里仅限于这样一些呢?
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运用现代逻辑观点,分析以墨家逻辑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逻辑思想及其发展与研究,与国外学者John van Benthem和Gupta等开展合作研究,写作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简明中国逻辑史)一文,发表于国际刊物Journal of 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Vol.27, N0.1,Jan~Mar. 2010),对于推动墨家逻辑在国际上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郭佳宏博士,2012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机学院做交流学者,他于
Dear Reinhard,
It was an unforgettable in
You mentioned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cient Chinese logic. I know that Fenrong (Professor Liu from
With best wishes,
Jiahong (1)
我这里还想说一说的是,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办的“中国逻辑史”海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
注释:
(1)这段话中文大意是:亲爱的Reinhard:您好!上周四在Tiburgh 大学的见面是令人难忘的。您的热情和友好令我非常感激。关于您说到的,您对中国古代逻辑感兴趣。就我所知,清华大学的刘奋荣教授(她曾经就读于ILLC OF UvA)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武金教授已经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一篇论文。我刚从网上下载了这篇文章并转发给您。我想您看一看这篇文章对于您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逻辑是有好处的。而且您如果希望的话还可以直接和在北京的这两位同行联系。美好的祝愿。佳宏。
(2)几年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术研究国际化的倡导和推动下,我的墨学研究逐步国际化和现代化。我的论文The Way of Mankind’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 Mohist Perspective(墨学视野中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道),得到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bances in Social Science, Humanities,and Management(ASSHM2013) 盲评通过,论文集已由Atlantis Press出版,我也参加了该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我的另一篇论文The Real Intention of Mohist Universal Love and Its Important Role to Resolve Today’s Social Issues(墨家兼爱的真实内蕴及其对解决当今社会问题重要作用),得到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2014)盲评通过,论文集由Advances in Education Research出版,我也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做学术报告。
参考文献:
[1]任继愈、李广星主编. 墨子大全(第一百册)[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P680.
[2]王讚源主编. 墨经正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P7.
[3]杨武金. 《职大学报》2011年墨学国际研讨会记要[J]. 职大学报,2011,(4):30.
[4]参见孙中原. 古今转型、中西合璧——墨学的持续发展和比较研究[J]. 职大学报,2011,(4):11-12.
[5]参见杨武金、刘奋荣. “中国逻辑史”海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哲学动态,2011,(8):107-108.
作者简介:杨武金(1964—),男,侗族,贵州天柱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墨学和逻辑。有《墨经逻辑研究》、《辩证法的逻辑基础》、《逻辑的力量》(译著)等著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