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21-09-02 阅读:111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清醒坚定,才会有行动上的执行有力。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澄清模糊认识、强化正确认识、统一思想认识。
  正确认识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
  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是什么?各民族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什么关系?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最主要的缘由在于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海纳百川的品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注入动力和活力。作为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毋庸置疑,这为今天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雄厚潜力和无限可能。56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总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翻开历史画卷,我国大大小小的民族融合发生过无数次,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质和血脉亲情。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北方草原驰骋,汉族则是长期活跃于中原地区。从茶马互市、通婚和亲到开荒戍边、共抵外辱,各民族互学互鉴,造就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另外,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各民族在血脉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乌兰夫同志讲:“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各民族团结的结果。”中国的各个民族大多如此。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内涵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初衷是什么?如何把握民族工作原则“不变”与民族政策“变”的内在逻辑?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针对民族地区与发达省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通过专项政策为民族地区提供坚实的权益保障、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白皮书显示,中国共产党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没有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惠民生、得民心,做得实、效果好。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是我国民族关系最好、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最强的时期。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实施民族政策的目的在于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让各民族群众有平等权利参加国家事务管理,有平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有平等机会就业,有平等身份参与社会竞争,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共享美好生活。这些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改善了民族关系。但是,一些民族政策实施了几十年,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状况已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越加频繁,各民族大交流大融通的格局逐步形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关系越来越紧密。民族政策如何统筹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应该是当下政策调整的核心。科学把握民族工作原则“不变”和民族政策“变”的关系,与时俱进对民族政策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看待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弊?
  在我们国家,一方面,民族语言文字多种多样,实现各民族无障碍沟通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一个人、一个民族想要发展,需要顺势创造有益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环境和条件,这是应然之举。实践证明,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情感就无法相通,各民族同胞要和睦相处,首先需要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义所在,最终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和谐幸福。同时也要意识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是针对某个民族的,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事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实践证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个人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内部涌现出的杰出人才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开放的学习态度。他们中大多数人能够自如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的人还掌握了好几种语言,这使得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游刃有余、豁然开朗。掌握语言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就业领域和生活半径。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一定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今天,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哪个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多,正是因为人们深刻认识到语言文字关系个人发展的道理。
  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既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找到文化认同最大公约数、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国家统编教材是集全国力量、全国最高水平编写的教材,是国家级、高水平、权威性教材,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就业创业都十分有益。
  因此,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利于个人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当前,不是想不想、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不断夯实语言文字认同这一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国家认同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2021年8月31日第5版  作者胡清惠,单位: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