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畅俭 冷智花
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将智库建设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时代的迫切要求。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每个专家学者的初衷。虽然当前地方智库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仍面临着供需不对称的困局。而目前,地方智库也存在着总体规模偏小、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有效人才数量不足、智库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整体来看,地方智库建设与日益增长的地方政府需求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如何加强地方智库建设创新,使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接地气的实际作用,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部分地方智库建设的瓶颈问题
部分领域出现专家垄断局面,人才结构单一。一些地方智库的专家库总容量太小,结构上存在缺馅,各个地方智库各自为政,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各个区域的专家库结构单一,往往形成垄断局面,总是几个固定的专家在做政府咨询服务。形成少数专家垄断智库局面的原因在于专家库的建设没有考虑专家的层次性,本土化、资历化意识浓厚,国际化、年轻化不足,跨区域跨国际的智库专家库建设没有形成。这样的局面容易导致专家给出的智库产品形成固定思维范式,新的理念无法形成,智库质量难以提高。
管理模式单一,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产出成果质量不一。现在地方智库项目投放的主要模式是命题申报,即固定的选题让专家参与申报,进行评审选拔后指定专家进行研究,这样的形式对于理论研究是没有问题的,但智库的需求和单纯的理论研究完全不一样,更多的是对策研究,如何来解决区域发展现状当中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专家对于现实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并且能动态地跟踪到问题的变化和趋势。专家学者大多实行网络申报或者单位组织申报,无法真正面对面地了解到需求方的真实要求。专家无法通过有效途径了解问题的实质和决策的真实需要是智库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所在,也是导致供求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对称、成果无法转化的主要原因。
智库管理团队管理模式陈旧,人才引进政策激励不足。管理团队是智库建设的成败所在,智库不但要有长效机制的制度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长期进行建设。团队的激励和管理没有打破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做多做少都是一样的工资,这就无法真正实行绩效管理,引进思路活跃、管理先进的管理人才。现有的智库管理团队多为政府行政体制下的传统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创新机制不足,团队人员引进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没有形成,高效的专业的管理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信息系统集成化和数据共享落后,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研究需求。专家学者在对现状进行了解和研究时,苦于没有相应的数据,快速掌握真实情况和动态趋势,收集数据和调研有相当的难度,相关的数据往往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政府部门本身工作繁忙,无暇接待和提供详细的调研和数据服务。目前,智库信息系统集成建设落后,大多是单一的办公处理系统,没有形成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实践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信息没有集成共享,信息孤岛导致数据和信息交换只能通过人工完成,内部信息整合和数据整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数据量的增大,需要分布式存储和云存储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支撑。且信息系统集成建模和智能决策系统功能开发缺乏,无法运用信息技术面向问题通过建模进行智能决策分析。
多领域创新促进地方智库发展
创新项目投放模式。以往的模式主要以课题申报为主,这样的方式难免会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即地方政府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方并不知情,对现实问题和需求把握不准,导致成果与需求不一致,更多的理论层次的论证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仍然是缺乏实用性。单一的课题申报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应采取专题论坛模式、专家与实践部门对接实地考察模式、团队协作模式、国际合作模式等多种形式的对接,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是防止信息不对称,针对性地找准区域的问题和实践部门的需求,模式创新还可以让实践部门和专家学者面对面地“碰撞”,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创新科研技术。传统智库大多存在研究周期太长,视野不够开阔,数据获取成本太高及难度太大等问题,许多前沿性、时效性的问题难以触及。海量数据的获取和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通过传统技术手段难以研究的议题变得可以进行研究,并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精度。在传统的数据分析工作中,数据对时间的敏感度较低,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帮助专家学者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实时收集,利于进行全样本研究,显著提高了智库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智库可以借助大数据手段发现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新变量,挖掘出更多的因果解释机制,为决策者提供新方案、新视角、新思路。大数据智库势在必行,智库建设需要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的支撑,搭建地方智库的信息平台和网络平台,进行智库建设的大数据分析,给专家学者提供大数据支撑,用以发现了解区域实际问题。网络信息平台和数据平台的搭建,能显著提升智库的效率和全球化,如网络即时会议能消除地理空间的影响,即时和全球专家学者取得联系。智库建设应统筹协调,加强对数据库建设的整体部署,使各智库共享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集成。
创新管理机制。智库建设要建立长效机制,突出区域特色,真正做到常态化、国际化、特色化,在管理上要有创新。首先要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分工负责,地方智库建设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智库建设的成败所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要把握当前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和区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引进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来进行智库建设,在激励措施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固定收入,以绩效考核来定岗定资,实行末位淘汰退出机制。在智库专家管理库的管理上,要注重智库专家的层次性,本土化与国际化、资历化与年轻化要相结合,要引入多层次、多年龄结构、跨区域、跨国度的智库专家团队,避免陷入单一的固定思维模式。难度较大的是大数据管理,大数据的获得需要智能化、自动化,涉及部门积极参与,由涉及部门利用移动终端、信息系统进行终端主动提交。这需要在管理上有相应的机制来实施数据共建、共享、共赢,达到大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相关的大数据管理机制就相当重要。
创新区域协同。由于地方各类决策咨询机构和智库在职能上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和重复性,各个区域重复建设,互相之间信息不交叉,而经济管理研究往往是一个整体,从区域的局部视角做研究往往使得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单一片面的,没有全局性的高度和区域协同性,尤其在区域比较研究和区域溢出效应研究时无法获取其他区域的数据和信息。在管理上要实施区域协同管理机制创新,使区域智库横向一体化,有效整合资源,把区域智库做大做强,从全局视角来观察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管理不但使得硬件软件方面避免重复开发,有效地融合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而且可以协同管理各个区域的专家库资源,破除专家库过于单一、集中的弊端。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7日第2版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