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一论断揭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景,是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起历史使命的思想指南。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以时代的要求自励,“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勇挑重担,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一个国家无法走在世界的前列,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一个国家也无法走在世界的前列。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变革是吹响人类进步的号角,照亮人类前行的火炬,斩断人类羁绊的利剑。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投身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做推动社会变革的参与者,以立言述论、建言献策为荣。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超然于社会之外,哀怨哲学社会科学的“无用”,自暴自弃;或“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痴迷于自我陶醉,不想也不愿把学术关注点投向火热的社会现实。旁观者心态是以一种消极的病态心理,标榜自我的清高脱俗,意欲与社会的不良丑行撇开关系,恰恰忘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的进步文明,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需要知识分子们的社会担当。一个脱离社会变革、自我封闭起来的学者,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
做社会变革的建设者而不是解构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幸身处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要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建设者、推动者,而不是解构者、阻挠者。没有参与,难有贡献。参与可分为积极正面参与与消极负面参与两种。所谓积极正面参与,就是要有坚定的自信、高远的志向,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所谓消极负面参与,就是以批判和否定的眼光看待社会,对国家缺乏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随意调侃和解构社会正面价值,刻意放大或传播社会负面问题。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亦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伟大社会变革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积极地资政议政,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我们遇到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困难问题前所未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能美化、吹捧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丑化和矮化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不能唯西方学术话语马首是瞻,否定中国学术的进步和贡献;不能攻击和抹黑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不能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观点,解构价值,颠倒是非,混淆视听,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做社会变革的实干者而不是空谈者。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伟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我们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抓铁留痕的气势,大刀阔斧地推进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涉险滩、排万难,斩断固有利益的藩篱,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是旁观者和空谈者,社会变革同样需要无数真正懂得中国国情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等,为改革出谋划策。脱离中国国情的各种改革方案,无疑会使中国改革偏离正路。苏联的“休克疗法”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都使这些国家的改革误入歧途,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
做一名实干的而不是空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解决好学风问题。要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坚决去掉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坐而论道、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的不良风气。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才能把握历史脉搏,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有发言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提炼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新理论,在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