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冬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入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规律,抓住重点、探索途径,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吸引力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艳涛表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既是其“大众品格”的表现,也是其“大众立场”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要掌握人民大众,就必须积极回应人民大众的呼声与需求,努力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当今的各种新媒体,不仅成了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大交流的重要集散场所,而且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较量的重要舆论阵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对新兴媒体和网民的引导,用主流意识形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强化互联网领域的舆论阵地建设力度。”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先春说。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吸引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在东表示,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众尤其是中青年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重要平台。“有效利用好这一平台,无疑将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越是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张艳涛说。
使网上理论宣传更生动鲜活
新媒体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对此,刘先春提出,传播内容的创新是推进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新颖独特的传播形式固然更能吸引受众群体的眼球,然而缺乏实质性和时代性的传播内容势必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要大力推进传播内容的创新,实现政治话语和网络话语的有效转化,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宣传与群众自身利益的有机统一,回答好、解决好与网络受众关系最紧密的现实问题,阐释好、宣传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网上思想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占领和巩固新媒体舆论阵地,才能真正凸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理论魅力。
“传播平台的创新是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刘先春说,“要发挥访谈、直播和视频的作用,增强理论宣传吸引力,使网上理论宣传更加生动鲜活。可以通过网上互动社区,及时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为论坛互动话题,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以正确引导,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增强理论传播的实用性。开办移动新媒体课堂,建设掌上学习平台。在网络新媒体的结合点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方式、新方法。此外,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进行切实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网络舆情反馈机制、科学评估机制、舆情监管机制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等。”
“‘互联网+’是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概括起来,它的五点特征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张艳涛表示,一是视域融合,启发我们要以“超学科”的理论视野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创新驱动,启发我们“老祖宗不能忘,但要讲新话”,关键是创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塑造结构,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这启发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四是尊重人民主体性,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来源于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尊重和对人的创新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重视,这启发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五是开放生态,这启发我们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兼收并蓄、综合创新。
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艺术水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要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则需要克服内容上简单化、方法上庸俗化和效果上表面化等诸多错误倾向。”秦在东表示,形成“三化”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不容忽视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点;二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关系;三是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来源于理论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四是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主体而且更是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只有关注人民的命运,人民才真心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只有满足时代实践的需要,时代实践才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生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经验、结论和方向。”张艳涛说。
新媒体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新媒体的支持。秦在东认为,把握新媒体的时代特点和规律,避免其负面因素,要在实践中做到:一是密切关注网络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二是密切关注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攻击;三是密切关注网络传媒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对传统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四是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众网络平台的“出场率”。我们要逐步完善国家网络信息化政策,发展出专门针对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各种新技术和新应用,争取早日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全国网络覆盖系统,提高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