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政治

律己恕人

发布:编辑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6-08-22 阅读:140842

 

石志刚

中国传统强调运用道德约束自己,不断提升修养境界,进而塑造完美人格,进一步影响后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提倡道德、运用道德方面应该有更大的道德作为。道德作为来源于古代中国坚实的道德基础和沉淀。律己恕人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值得提倡和传承的道德戒律。

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求自身作风正派、行为正派。在自我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党员干部才能更好地宣传政策、贯彻落实、服务群众,效果往往也会事半功倍。古人在领导干部要更好地律己方面有许多智慧和经验。《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倘若自身行为规范了,即使不发出命令,大家都会听从;倘若自身行为得不到规范,即使发出命令,大家也未必听从。苏轼曾经说过:“圣人之制刑,知天下之畏乎刑也。是故施其所畏者。自上而下,公卿大臣有毫发之罪,不终朝而罢随之。是以天下为不善者,知其无有不罚也。”这段话意思是说,圣人制定刑法,是由于了解到全国吏民都有惧怕刑法的心理。因此国家要实施具有震撼作用的刑法。全国自上而下推行法制,公卿大夫如果有罪行的,要尽快地免职。这样下属和群众中犯法的,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惩罚。苏轼的话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规律性。舜之所以享有圣望,在其敢于处死四个无恶不作的部落首领,征服了民心,得到群众的支持。商鞅推行变法,首先在贵族中推行,如果哪个贵族违背或触犯了律令,就该得到相应地惩罚,结果其变法就能成功,秦国就得以强大。赵武灵王在全国上下推行穿少数民族服装的政策,首先也在王宫中推行,进而扩张到全国。赵奢为国家收税,即使遇到显赫的皇室贵族,也敢于按照律法进行处置,其收税效果增强了。

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常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有的时候,甚至要用放大镜来查看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看到症状,找到病因,以良药医治。只有这样才不会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把错误、失误累积,最终做成错事、坏事。《尚书·伊训》中说:“检身若不及”,强调要不断检查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自我检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自我检查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汉元帝发现自己在治国过程中有许多失误,于是对这些失误进行查找,查找出来之后下诏责己:“德薄明晻,教化浅微。”汉元帝作为封建帝王,能够责己,不仅没有降低其权威,反而更显其宽广胸怀。一类是通过自我检查可以提升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的高度,能够优化决策。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自己从小喜欢弓箭,并且有十几张自认为最好的弓箭,把这十几张好弓拿给造弓箭的师傅看,他们说都不是拿好材料制成的。唐太宗根据造弓师傅的话进行了思考和反思:他是凭弓箭打下天下,对弓箭的辨别尚且不精,何况管理天下事务且事务那么多,怎能全懂呢。唐太宗对此反思的结果就是要经常询问大臣和百姓,以增强对国事的了解和掌握,提升了治国理政能力。

作为党员干部,在律己的同时还要做到恕人。在具体工作中,只要不触犯原则性律条,人们难免会有一些差错。对待这些差错,首先要做到宽恕。宽恕别人非原则性的差错,是圣贤的气魄。正如朱熹在《宋名臣言行录》中所说:“恕己之心恕人”。这样会显示出官员的气魄和胸怀,也会为有差错者提供一个改过的机会。《旧唐书·唐临传》记载,名臣唐临“宽于待物”,参加丧葬的时候,他派家童回家取白衫,家童取错了衣服;令下人去煮药,下人煮错了药,唐临非但不追究,反而为他们找口实和解说的机会,“其宽恕如此”。这种行为显示出唐临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反映了他仁爱和善良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不能忌长摘短。陈无兢在《示人》中说:“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情恕其拘。”意思是说:选择公平正直的人就要宽恕他的不知变通;选择朴实的人就要宽恕他的愚钝;选择耿直的人就要宽恕他的狭隘;选择敏锐的人就要宽恕他的疏漏;选择善辩的人就要宽恕他的多说;选择诚信的人就要宽恕他的固执。这是对人性透彻分析基础上选择的宽恕,是一种智慧的宽恕。

律己恕人是对己对人、分析问题、解决纠纷的良策。党员干部要律己,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保持与党中央一致;党员干部要恕人,以关心他人的态度和为他人着想的行为来宽恕“他人”。(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68126版  作者系包头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