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刚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思考如何推进当前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日对待历史态度分歧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追溯历史、回望过去,如何呈现真实的中日关系史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并且让日本政府认识、反思到这一点,是强化两国政治互信、加强经贸联系、扩大文化交流的起点和基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是世界区域性中心之一,引领文明发展潮流。我国从汉代开始由于体制完备、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成为“万邦仰慕”的世界中心之一。汉代之后在东亚地区出现了“华夷秩序”,所谓“华夷秩序”指古代出现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性国际秩序。在“华夷秩序”中,“夷”对“华”进行纳贡称臣,“华”对“夷”进行犒劳封赏。作为东夷的日本较早地加入到了“华夷秩序”中。日本多次派使者来华访问、纳贡称臣,积极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架构和文化样式,中国多次对日本进行赏赐表示对其政治支持。中日关系源远流长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维持这种友好关系正是在“华夷秩序”统摄之下实现的。
19世纪中期,中国的大清王朝和日本的德川幕府两者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坚船利炮轰击之下,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中。中日两国在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之前状况是类似的,被迫打开国门后两国都进行了改良,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却摇身一变成为侵略亚洲国家的“强大列强”。两国在甲午战争之后呈现出“中弱日强”的关系格局,这种关系格局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演变为侵略、反侵略对抗关系格局。
二战后,中日两国从对抗走向邦交正常化,甚至还有一段互助合作发展的蜜月期。然而,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波折不断、冲突时有发生,特别是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和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等事件,给中日关系抹上了一层黑色阴影。
如何克服当前中日关系政治障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考虑、加以解决。一是坚持以史为鉴原则。习近平主席在
二是增强中日两国政府、民众互信度。在历史的客观性方面,两国特别是日方能够真实对待、深刻铭记就会建立互信,在互信基础之上展开其他事宜的交流交往就水到渠成;反之就会出现中日政治障碍,影响两国关系深入发展。互不信任常年积累就会导致冲突、矛盾的爆发,最终伤害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培育两国政治互信,建立中日友好团体,深化两国交流。加强中日政要联系机制,不断沟通协调。加强中日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了解对方的程度十分关键。
三是加强中日经贸、文化联系。全球化的深度、广度、密度深刻影响着参与其中的每个国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更好地参与全球化,把握机遇、克服挑战,有必要与日本加强经贸联系。历史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由民间贸易、官民并举到政府主导的中日经贸联系格局的逐渐形成过程中,两国都体验到了这种经贸往来带来的巨大益处。当前,日本经济出现卡拉帕格斯化现象,急需推进改革,了解世界经济变化和需求,面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日本迫切需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联系,而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润滑剂和动力源。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加强对彼此的文化研究、加大交流力度,便可以从文化角度促进中日关系向前发展。(文章来源:2015年05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位:中共包头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