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

准确把握“四个发力”的科学内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规划评奖部 发布日期:2023-09-01 阅读:5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党的建设、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概括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工作取得的成绩,鲜明提出四川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四个发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准确把握“四个发力”重要要求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发力”的重要要求,抓住了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全局性问题,既着眼全局又突出重点,既指引方向又明确路径,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是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个发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最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四川放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战略全局中考量,强调四川在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战略使命,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大势与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阐明四川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的目标定位,要求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深邃思考;指出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三农”情结和为民情怀;指明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位置,要求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凸显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四个发力”是对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导。“同时发力”就是要运用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以科技创新驱动成果转化、以成果转化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精准发力”就是要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把握基本要求,精细研判、准确施策,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发力”就是要统筹各方力量,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齐头并进,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持续发力”就是要充分认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持续性和艰巨性,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履行好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要求,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在系统部署上“同时发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是涉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大领域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在系统部署上“同时发力”。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和利益联合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

在要素供给侧“同时发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涉及教育、人才、制度、开放等多个要素,在要素供给侧要“创新”与“转化”并重,形成同时发力的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四川创新资源优势,强化教育人才基础支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基础制度。要坚持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化研发与成果转化环境建设,形成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乎我国未来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深刻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要做到“五个坚持”,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要求,四川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在结构调整上“精准发力”。统筹考虑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链韧性。坚持开放合作,广泛开展国际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竞争力。

在产业布局上“精准发力”。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四川在制造业方面奠定了独特的优势,当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需求,发挥传统竞争优势、发掘动态比较优势,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集聚和培育清洁能源装备、动力电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针对“三农”发展和城乡关系调整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全面发力”要聚焦产业。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以科技赋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农业稳产、农民增收。

“全面发力”要明确路径。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人才引育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与传播,重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和农业绿色转型,构建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同时,要找准方向,抓住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持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保障水平,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不是一时之需,而是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在绿色转型上“持续发力”。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科学把握和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从过去封闭、粗放、单一的保护与发展割裂的理念,向开放、集约、多元的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理念转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坚持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道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持续发力”。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沙化土地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健全跨区域和部门具备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筑牢生态屏障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杨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