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

聚焦“跨语言的时体态(TAM)类型学与韵尾类型研究”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规划评奖部 发布日期:2023-11-10 阅读:785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会场。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近日,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在包头师范学院举行,会议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和包头师范学院主办,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和包头师范学院多语言文化交融研究院承办,来自40余个科研院所及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跨语言的时体态(TAM)类型学与韵尾类型研究”主题展开深入热烈的研讨。

推动新时代民族语言学创新发展

包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海致辞。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刘丹青致辞      通讯员/供图

包头师范学院北疆多语言文化交融研究院揭牌。      通讯员/供图

包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海致欢迎辞。黄海介绍了包头师范学院的建校及发展情况,包头师范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势头强盛,现在此基础上,学校整合了校内50多名相关学科学者建立了“包头师范学院多语言文化交融研究院”,推动跨学科多元发展。本次研讨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同推动新时代民族语言学的创新发展为主旨,是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和民族团结发展的一次具体实践,期望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搭建合作平台,相互学习交流,推进学术创新,全面展示民族语言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努力加强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民族语文》主编王锋在致辞中指出,本届类型学年会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彰显了学会的学术影响力。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中青年学者踊跃参会,使学会的人才队伍建设作用进一步凸显。他认为当前语言学习、语言传播、语言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样,语言作为信息资源、文化要素、文化标志的属性更加鲜明,语言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支柱作用。最后,王锋提出,要通过各民族语言之间乃至我国语言以及世界语言之间的类型学研究,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程度揭示中华各民族语言乃至人类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刘丹青在致辞中希望中国民族语言研究在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的引领下,能够在语言类型学的学术大道上越走越远,在学术山路上越登越高,为人类语言共性和类型的多样性研究作出中国学者特有的贡献,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一份学者之力。

包头师范学院副校长格根哈斯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语文》编辑部主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成龙为包头师范学院多语言文化交融研究院揭牌。会议开幕式由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李国德主持。

聚焦民族语言学学术前沿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前瑞作了题为“汉语方言将来时表达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的报告。陈前瑞概括论述了汉语方言的将来时范畴和将来时语义表达的多样性,总结了汉语方言中存在的从不同体意义演化为将来时的路径,进一步动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方言将来时区域分布的宏观格局和特定区域的若干微观现象。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余金枝作了题为“苗语体范畴研究”的报告。余金枝指出苗语各方言采用副词、助词或固定格式对体范畴进行标记,通过对苗语各方言的体范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苗语体标记无同源关系,体范畴应该是苗语各方言分化后后起的语言现象。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兵作了题为“元音作为词重音的承载单位:来自瓦罕塔吉克语的证据”的报告。李兵验证了瓦罕塔吉克语词重音的承载单位是元音而非音节或莫拉的假设,从而解释了词重音的常态分布和非常态分布以及由词重音位置决定的语素语音形式的变异和交替。

刘丹青作了题为“认知必然性和信念必然性:吴江话的情态词‘板’和‘横’”的报告。刘丹青对比考察了吴方言吴江话(同里镇方言)情态系统中的情态词“板(呆板)”和“横”的语义、语用、句法方面的差异,指出“呆板、板、横”等情态词使吴江话能够表达认知必然性和信念必然性的对立,给汉语和汉藏语系认识情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克作了题为“东北亚语言类型学研究学术价值”的报告。朝克指出语言类型学能够指点相关语言间的诸多类型化共性特征和异同性个性化特征,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些语言的结构特征和特点,进而找到更深层次的分类因素、分类方法、分类途径及思路。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四红作了题为“时体类型及其调查研究方法”的报告。张四红从跨语言的角度,列出区别时与体这一对容易引起混淆的语言学概念的标准和参数,对其来源和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形态句法特征及语义类型进行归类。张四红特别指出在研究中要采取“沉浸式”的田野调查方法,从长篇语料及“参与式观察”中析出调查语言的时体类型。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勤作了题为“基于特征运作的汉藏语辅音韵尾演化机制探讨”的报告。李大勤指出汉藏语的辅音韵尾简化乃至脱落的三种路径,从特征的标记性等级及特征运算等角度展开对汉藏语辅音韵尾演变机制展开新的探讨,对学界重新认识汉藏语中韵母复元音化等现象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云兵作了题为“雅江倒话的体范畴”的报告。李云兵对雅江倒话的体范畴进行梳理,将雅江倒话体范畴整理为共包括完整体和未完整体下的共12种不同体,并指出雅江倒话体范畴的标记多来源于汉语西南官话,同时受藏语康方言影响,与雅江倒话的判断动词、存在动词关系密切,这也是倒话作为混合语的特征。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胡素华作了题为“彝语诺苏话完成体ta³³和完整体o??——兼与汉语了1和了2比较”的报告。胡素华在类型学视野下对彝语诺苏话完成体标记ta³³和完整体标记o??与不同动词情状之间的搭配及其相应功能、二者间的交互影响及其功能的扩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描写,深入揭示了彝语的时体特征,助力了完成体和完整体的类型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燕海雄作了题为“论我国境内汉藏语言辅音韵尾的类型语共性”的报告。燕海雄指出辅音韵尾在我国境内汉藏语言音系中分布均具有不平衡性。他认为辅音韵尾在汉藏语言音系中的变化具有多种可能性,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辅音韵尾最终会选取特定的语音变化道路。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汪锋作了题为“茶的演变与词汇类型学”的报告。汪锋总结了“茶”一词的起源模式,探讨了“茶”与“树叶”、“油茶”、“草”之间的关系,以及“茶”在很多语言中进一步泛化的动因,提出词汇类型学的本质在于找出概念认知整合的普遍性模式或类型学模式,并对共同的形式-语义配对及其共同演化成因进行了解释。

扎实推动语言类型学研究

在分组讨论阶段,50余位参会老师、硕博研究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报告。报告涉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以及境外民族语言的时、体、情态以及韵尾、语音流变的描写和分析、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词汇、语法的描写和研究。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李欣主持大会闭幕式。黄成龙对大会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类型学会议的主题为跨语言的时体态(TAM)类型学与韵尾类型研究,自会议通知发出以来,共收到120余篇会议摘要及论文。报告内容涉及四大语系,24个语种,包括混合语蔡家话等语言。从学科方面来看,包括描写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等方面。黄成龙指出,本次会议涉及多种语言研究方法及语言分支学科,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都有涉及,这三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都是针对语言形式的研究,差别只在于侧重点不同,我们在进行类型学的研究时,必须要参照历史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的方法,在进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时候也需要进行横向的类型比较,并注意与其它语言及文化的接触对该语言影响。除此之外,黄成龙还指出,对各民族语言的深入描写是推动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基础。大会最后宣布2024年第七届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将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办。

参会人员合影。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马王储 向华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