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自此,新发展理念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成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遵循。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中,我们可以完整、准确、全面地领悟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切体会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的重大意义。
一、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环境风云变幻,风险挑战错综复杂。新发展理念正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两会“下团组”、地方考察调研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系统阐述要坚持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2019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发展理念五大方面既有各自内涵,更是一个整体。要树立全面的观念,克服单打一思想,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2021年1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重要要求,特别是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
2022年初,一场无与伦比的冰雪盛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考察调研。从建筑材料到制冰技术再到赛后利用,他一一询问并指出:“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利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打造“最快的冰”;北京、河北张家口两地协调发力,跑出新的加速度,实现了“北京同河北比翼齐飞”;全部竞赛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借鉴中外办奥经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中外体育交流,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打造值得传承、造福民众的一个又一个冬奥精品工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场盛会的成功举办,鲜活地、全面地、系统地贯彻和传播了新发展理念,折射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代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以及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人民”二字,蕴含在新发展理念的每一个方面,体现着贯通于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不仅要充分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才华和能量,还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创新发展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三个面向”。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四个面向”的要求,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面向”,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的,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如何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亲自部署实施了山海协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时强调,“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绿色发展理念主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论述、部署不断拓展深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到地方调研考察,看环保、谈生态,引领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增进人民福祉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追求。开放发展理念旨在增进全人类的福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将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郑重承诺,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疫苗公平可及。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战略,明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持久动力,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有效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成为了广受国际社会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平台。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福祉的增加是共享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实践,都离不开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我们党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直面问题开良方,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暴露出短板弱项。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分别从法治保障、疾病防控体系、疫情救治体系、医疗保险救助制度、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改革部署。
回看这场重要的会议,不难发现,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更有助于提高制度建设的针对性。针对疫情期间地方物资供应持续短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对于基层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问题导向”突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化解一个个矛盾达到成功的目的,从而推进事业前进,实现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增长动能减弱、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透支严重、国内外联动性不足、发展成果共享度不高……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问题导向为“透视镜”,针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短板,既深入问诊,又对症下药。今天改革发展遇到的问题,必须通盘谋划、一揽子解决。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指出一系列现实问题: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等等。这些都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被“卡了脖子”,或者受制于人,或者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技术短板。
在2020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两大重点任务时,两次提到“卡脖子”问题:“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光谷”考察时,仔细察看芯片产业创新成果展示,指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早在2020年10月,他在广东潮州考察时就深刻指出,“现在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难免遇到竞争和种种挑战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专程前往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时隔4年,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海南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再次指明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面问题是树立新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新发展理念不是跨越现实距离的纯主观精神设计,而是对新的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厘清问题是通达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支点。充分认清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知之愈明,方能行之愈笃。落实新发展理念,既要坚持从问题中来,又要坚持到问题中去,把解决发展的关键难题作为落脚点。
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以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曾把“思想”比喻为让人觉醒的“闪电”。以创新引领动力之变,协调激发结构之变,绿色撬动质量之变,开放助推格局之变,共享加速福祉之变。适应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场重塑经济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在神州大地拉开序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发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城乡关系、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当真正以改革实践落实新发展理念时,也就能紧盯解决突出问题,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同时,在以新发展理念来应对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改革实践也在不断丰富新发展理念。
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科学装置,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公共实验平台。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实验区12号厅,了解利用这一装置开展科研的情况。他强调,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是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认真研究。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创新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的点睛之笔。“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方向、大框架。
正所谓“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从提出“多点一城、老城重组”到疏解非首都功能,从推进产业对接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京津冀更高质量一体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相继出台实施;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环境保护税、生态保护补偿等一项项改革措施相继落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双碳”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党中央出台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推动开放发展,就是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2018年10月,习近平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5年来,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亚国际免税城,实地了解离岛免税政策落地实施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着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率先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他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通过改革,新发展理念不断落地生根,成效斐然。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历史性战略抉择,必将为中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