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包头日报》通版摘登了我市创新转型·助力“5421”战略高端论坛暨首届学术年会部分专家主旨演讲内容,现全文转载如下:
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凝聚社科界锐意创新共识 搭建服务富民强市智库平台
包头市创新转型·助力“5421”战略高端论坛暨首届学术年会成功落下帷幕
主旨报告
明年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陈东琪
2014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用“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来概括。“总体平稳”,是指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3%-7.4%之间,已进入新常态增长时期。“稳中有进”表现在:经济总规模继续扩大;人均GDP不断增长;全国就业总体水平提高等。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总目标是“提质增效、稳中求进”。短期来看,今年GDP增长底线是7.3%,明年的底线是7%。长期来看,7%将是新常态经济增速。从目前的分析来看,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三期叠加”,即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要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迎接挑战,必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增长、就业和物价的关系,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关系。
明年将启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我认为,“提质”、“增效”应成为“十三五”的关键词。具体而言,“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速应在6.5%左右。要明确提出实现“五个现代化”,即城乡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更要强调市场的统一性、开放性、一致性、有效性,实现产品、技术、资本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国内外之间双向流动。
在这些背景下,包头应在“5421”战略定位的总体框架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上。采取多种措施,深化改革,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要突出开放性,同时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迎头赶上。
城市品牌塑造与文化品位提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 范红
城市文化与品牌特色对于城市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城市在品牌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市品牌形象缺乏长远的规划、城市的个性化差异不明显、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不清晰或陈旧、城市品牌支撑的体系不扎实、城市品牌营销工作跟不上等等。要做好城市形象提升的工作,就需要科学严谨地挖掘和梳理城市品牌资源,找到城市的个性化吸引力,精准做好城市品牌的定位,继而从经济维度(经济实力,特别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历史维度(如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文化维度(地域文化习俗、文化节庆、文化联想、生活方式、文化品位等)、空间维度(如城市区位、自然环境、规划设计、道路交通、市容市貌、公共空间文化艺术性)、市民维度(市民精神追求、文明素质、性格特色、行为方式等)以及媒体舆论维度(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对城市的报道)这六个方面入手,围绕品牌定位的核心,来全方位系统加以打造。
包头是一个国内知名的城市,但它的宜居环境、城市建设、生活方式、旅游资源等很多独有魅力的方面却不为人知晓。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包头仍然是钢铁工业名城。人们对它的联想基本上是工业的、甚至可能是污染的城市。因此,包头当务之急就是要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工作,发展独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同时,特别要重视包头城市品牌营销传播工作,加大力度、掌握方法,让内蒙古之外的公众认识到包头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化城市。
宏观调控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汪同三
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这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分不开的。政府经常采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一种宏观调控。不过,有时宏观调控也会有不利的一面出现,比如前几年实施的“四万亿”计划,就是通过政府增加财政投入来刺激经济发展。虽然当时为我国经济稳健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但大规模刺激政策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通货膨胀、产业结构异向变动、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鉴于此,现今国家提出的宏观调控定位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这可以说就是一项创新。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包头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宏观调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包头的发展代表了我国实现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发展壮大经历,包头的工业化成就可谓辉煌。改革开放之初,包头在突破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严重短缺的瓶颈限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包头在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引下,又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包头经济社会发展居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在某些方面居于全国前列。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常态,包头必须以创新转型为方向来安排宏观调控政策。如何确立包头在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目标?如何将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谐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是当前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认真辨识和明确的问题。
充分挖掘包头的历史文化元素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尹韵公
包头是因工业而兴、又因工业而闻名的城市,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包头是新兴工业城市。不错,作为工业城市,包头确有一些至尊独享的身份和地位。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包头还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元素的老城和名城。不说五当召、美岱召这些著名寺庙,也不说秦长城、赵长城这些千载遗迹,其实,包头在现代史上也不乏闪光的历史文化亮点。五原誓师、百灵庙之战等,都是绕不开、躲不掉的重要历史事件。包头还是一些现代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历史人物曾经光顾过的地方,并对他们的成长和成名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我想举二位著名记者为例:一个是范长江。范长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经到包头一带采访,翻阅他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书,即可知晓当时包头的社会状况、世情风俗等。恐怕现在还找不到任何一部著作,能像范长江那样精致而细腻地描写了包头复杂的社情面貌。这对我们了解包头的社会沿革变迁,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再一个就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斯诺曾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而享誉世界,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斯诺曾经来到过包头的萨拉齐镇,他写道:“在中国西北那个地方,我目睹了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饥荒,那场饥荒最终夺去了五百多万人的生命。这是我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斯诺把采访萨拉齐之行看作是他“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可见萨拉齐对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何等重大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治理中最深刻的决定性因素。今天,包头的未来发展除了保持已有的传统工业优势外,更应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元素,让包头的精神面貌更加神采奕奕!
经济学术专场
“新常态”对包头经济发展的借鉴
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 杭栓柱
多年来,我区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格局。其特征是通过能源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整体经济的超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新常态”下,内蒙古的经济该如何发展呢?我们以包头为例来谈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常态”下我们如何制定经济增长目标?随着国家经济进入中高速的增长,未来经济增速大约保持在7%,我区可按7.5%来计算,只需保持在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线之上一点即可,而包头可按比全区平均水平稍高一点来安排年度计划,这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的。第二,2020年之前,如何进行结构的转换和结构的调整?作为老工业城市,包头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包头经济总量的一半是工业,工业的一半以上属于高耗能产业,70%靠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五大传统产业支撑,而传统产业总体上处于低端发展状态。而且,包头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均是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产业。现在经济环境的变化又一次为内蒙古,特别是包头市的单一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所以一定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多元化;二是将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关系进行功能性的调整;三是将我区,特别是包头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第三,经济发展未来的动力机制转化关键靠改革。未来无论是全区,还是包头市的各级政府都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为非公经济、县域经济、第三产业等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改革营造出经济增长新的内生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文学术专场
文化产业推动包头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内蒙古社科院政法所所长、研究员 无极
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反经济周期”的波浪式走高,业已成为推动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的增长点。其中,以“呼包鄂”为引领的全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呼和浩特市各项指标均居自治区首位,包头市文化相关产业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的各项指标则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区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以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一大批文化示范基地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已经产生集约效应与规模效应。
包头市依托现代工业文明基础,已建和在建总投资为140亿元的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敕勒川文化产业园区、南海湿地文化产业园区、五当召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包头广告产业园区、包头会展中心、包头金融文化广场、“乔家金街”等9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潜力巨大。包头乐园已被列入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包头神华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的阿尔丁会堂,既是用重大项目吸引和培育民营企业的必然结果,又是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极好范例;坚持“大集团带大企业、大产业促大发展”的发展路径,持续加快文化产业重要门类和主导产业群的成长速度,如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利用自身发行网点和现代流通优势,在昆区、青山区投资建设数字影院,同时还将投资建设包头市新华文化物流园区等网络项目。通过挖掘和整合现有自然人文资源,精心打造具有草原气派、民族风格和时代激情的独家文化品牌,如包头市的鹿城文化节活动就是每年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道“文化大餐”。相信凭借包头市自身优势,结合国家、自治区各项政策,包头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定能硕果累累。
城市文化建设纵论
包头师范学院教授、《阴山学刊》主编 张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重大决策,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又一次吹响了文化建设的集结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里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片面倚重工具理性的倾向将要得到矫正,意义探求、价值考量、人文关怀,将回归于我们的生活。
今天建设文化,一方面要具有世界视野,努力探触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另一方面要响亮地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以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曾经领先,后来落后了。文化又不同于技术。技术的突飞猛进却没有带来文化的大繁荣,中国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中国文化的经济效益纵向比,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和西方国家比,还是差距很大。文化建设与发展滞后,对文化的认识与观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认识肤浅、不到位,急功近利,浮躁、泡沫化,见物不见人,甚至有粗鄙化乃至反文化的倾向。
加强文化建设,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四对关系,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全球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建设城市文化,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张力效应,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一,我们要以宽容的目光,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第二,我们要警惕、抵抗文化的殖民化。第三,我们要消除一种误解,即认为全球化是追求、展现同一性,而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将在这一进程中消失。城市文化建设要关注历史的维度,历史文脉是不能割断的。
民间智库的谋篇与发展
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会长 郑少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国智库获得“迸发式”发展。中国智库以426家的数量位列全球第二。从全球顶级智库排名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仍相对滞后。当前,中国智库的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经过十余年的培育与发展,我市民间文化智库已初见端倪,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民间文化智库市场缺乏必要的政府引导与帮扶,市场化程度较低、组织松散、经费紧张、重复建设,难以做大做强。一是资金紧张成为制约我市民间文化智库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二是研究关口前移存在障碍,造成事先调研、策划不足,严重影响了文化智库作用的发挥;三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政府指导,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民间智库研究分散又重叠,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建设具有鲜明包头特色的新型智库,是我市民间文化智库发展的目标。目前看来,只有破解阻碍民间智库的发展难题,对症下药,才能手到病除,打造本土特色民间文化智库,为城市定位及文化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要破解经费难题,为民间文化智库注入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要尽快建立事前干预制度,打通民间文化智库关口前移通道;第三,建设本土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我市民间智库应引进更多顶尖智库人才,敞开胸怀、打开大门,迎接八方来“才”,才能搭建起智库人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本土式“旋转门”,创造民间文化智库的辉煌明天。
包头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特征浅析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许刚雁
城市建设作为人类参与城市发展的一种手段,时刻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市特色的表现形式,是由其发展历史决定的。包头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特征随着不同时期,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魅力。其文化特色应该定位为一种新都市文化,融“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为一体。
城市建筑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不同阶段的建筑通过建筑风格体现着历史的风貌。包头东河区的古建筑体现了老包头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百废待兴的时期,受苏联的影响,包头城市的建设过程主动地接受了苏联的建筑文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城市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物质建设,但缺少了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忽视了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所以,一直到80年代后期,包头市的建筑风格受现代机械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火柴盒”式的建筑。近些年,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又开始追求西方化,包头市的建筑风格又表现为“欧陆风情”的建筑增多,连小区的名称都洋味十足。从包头城市建设来看,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包头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个性。比如建筑风格没有明确的定位,城市特色不明确;城市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整合不足;城市精神有待进一步打造。挖掘包头的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包头的城市特色文化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其目标就是让包头这座塞外钢城形成自己的形象和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体现城市价值。
“包老大”:从砥砺文化的意蕴来解读和诠释
包头市农牧业局助理调研员 李申德
通过探究现时社会对“包老大”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归纳出对“包老大”的理解,主要有自生自灭型、坚韧不息型和引以为戒型。结合新常态社会发展,“包老大”可以作为一种砥砺文化来看待。根据历史的积淀、褒奖的本质以及文化的蕴含这三方面可认定“包老大”是有其砥砺文化意蕴的。这一称号可以看做是内蒙古各地对包头的一种昵称或给予的尊号,具有唯一性。砥砺是人的心志从褒奖中获得鼓舞和激励的精神感召和鞭策。
像“包老大”这样有历史厚重感的美誉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是开发“包老大”历史文化底蕴的基本动机;将“包老大”从褒奖作用的性质提升为砥砺文化的性质,这就拓展了它的关照空间和影响空间,使它自身的扩张实力和外界对它的功能体认知都有了明显的扩大;对“包老大”文化蕴含作为文化象征开发利用,通过从过去传统思维的绝对型进入现在文化思维的相对型,既看到全部的“包老大”,也发现局部的“包老大”,实现从潜在含蓄的存在到公开表述的过度,将“包老大”以文化象征深度进行开发,夯实“包老大”作为文化象征存在的社会基础。这样对“包老大”历史渊源的追溯和文化意蕴的解读,呈现其一种新的角色表述和精神内涵,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涵化”:包头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市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室讲师 王岩
“围绕增强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是包头市委、市政府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我市现有资源优势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包头市“5421”发展战略的具体定位之一。
包头地区从出现人类活动伊始,就是一个多重文化圈纵横交错的“文化衍射区”,在这里各种文化圈相继发挥作用,而包头地区本身文化的“涵化”作用更是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包括游牧文化圈、农耕文化圈、商业文化圈、现代工业文化圈)一一吸纳,为己所用。这种“包容性”的文化特征就是包头“地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的根基。包头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形态以及复杂的人员构成,使得包头地区形成了特有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特征正构成了包头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不过,我们仍然要注意到,要更好地发挥包头市的旅游文化特性,实现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仍然还要突破一系列“瓶颈”的束缚。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由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努力,建立一种立体化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结构,使得包头文化既不脱离参与的主体,又不脱离生存的社会环境,既充分保持了项目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又推进了政府的指导性和执行力,这种构建方式对包头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包头市未来实现“5421”的发展定位更显得意义深远。
社会治理学术专场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任维德
如何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由“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呢?首先,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变到社会治理,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制。其次,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变到社会治理,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良好的制度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能够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合理配置,防止和减少各种社会力量的内耗,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第三,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变到社会治理,需要夯实社会自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铺就了道路。构建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社会治理手段由平面化向网络化转变,社会治理的目的由工具化向价值化转变,必须找准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建立社会公共治理机制,健全发展基层社区。包头是全自治区的工业大市,在社会治理能力和模式上有不少优势和创新。建议继续搞好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夯实根基;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扎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工作,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和包头市委确定的“5421”战略定位迈好步、走好路。
社会治理创新与城市品质构筑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盖志毅
传统的社会治理是政府一元主体,而创新的社会治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治理,它是多元主体互动共治形成善治。政府、市场部门、社会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政府更强调基本的公平性,市场部门更强调效率性,社会组织更强调公益性,个人更强调自律性。传统型社会治理模式,秩序是核心价值;而创新的社会治理是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让其他一些价值都从属于和服务于这种价值。建立与政府、市场三足鼎立的社会,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或社会重建,建设公民社会和能动社会,形成一个能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的社会主体。当代中国治理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公共化、现代化。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伴随着的是各种问题的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更加凸显、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多发、流动人口与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问题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有待完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问题不少、公共安全事故多发多样、信息网络管理使用面临严峻挑战、外部势力千方百计插手和介入。以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政府介入土地买卖来讲,其导致的恶果就是,价格尽量低和尽量高违背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我国样本城市中普遍发生城市蔓延,在城市土地买卖开发的同时,许多文化遗产被破坏甚至清除。因此,要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这些文化遗产要以新的城市功能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提升城市化质量,首先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用地结构扭曲。
包头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宁小莉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人居环境水平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评价、监测和预警、导向的功能。城市人居环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内涵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环境、管理水平四个方面。
我们经过综合分析、调查,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选取方案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原始数据库,从原始数据中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等工作,同时基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结合包头市的具体情况,初步确定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进展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最后完善,形成包头市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4大准则层、11项要素层、53项指标因子组成。目标层是体现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准则层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水平四项组成;要素层由资源禀赋等11项要素组成;指标因子层采用可测、可比、可以获得的指标因子,包括森林覆盖率、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53项指标。人居环境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断深化、拓展。
推进包头市依法治理的几点思考
包头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张小丽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理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必将推动各地依法治理的深入开展。包头市的依法治理工作也全面展开,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依法治理取得巨大成就,走在自治区前列。并在法制宣传教育、地方性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法律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培养法律信仰,倡导法治文化,提高了重点对象的法律素质,扩大了普法教育覆盖面。但是法治宣传教育经费保障不足,法治宣传教育开展不平衡,法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地方性立法方面,制定了一批有地方特色、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地方立法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性的立项标准,个别地方性立法与相关上位法发生冲突;在公正司法方面,做到了立足审判职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落实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然而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保障机制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在依法行政方面,做到了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了政务公开载体建设,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而不足之处屡见不鲜,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互相踢皮球、拖延推诿”、“执法不严”、“滥用职权”、“执法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和问题;在法律服务方面,不断完善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体系,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坚持法律服务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但是法律援助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市与区之间、各区旗县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善和保障民生,创新社会治理
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帅海香
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的就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涉及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对此国家虽然加大了保障力度,但是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社会事业的治理,关键是要依法治理。一是加大对边远地区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和地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亟需资金的地区。改善边远、农村、山区、贫困、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用具,保证这些地区的孩子享受到基本的教学需求。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留住教师。二是抓住重点人员的就业问题,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必须有所作为。三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重点是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控制垄断性、高收入者的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在此强调一点,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必须是依法进行。四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点推进改革。六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要修改和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制度。加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严厉打击司法腐败,保障司法机关公正司法。